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逸志不群殉书道  翰墨飘香夕阳红

(2013-10-10 00:20:45)
标签:

杂谈

书画

教育

娱乐

旅游

                        ——献身中国书法事业的艺术家何会文

                                     作者:丛贵 流长

逸志不群殉书道 <wbr> <wbr>翰墨飘香夕阳红

 

何会文,男,汉族,河南省鲁山县人,1949年生,大学文化,从事高中、大专教育工作30多年。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逸志不群殉书道 <wbr> <wbr>翰墨飘香夕阳红
   何会文初学王羲之,后师颜柳米芾,并溶汇自己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书体。他早年对《兰亭序》、《圣教序》下过精深功夫,深得其平和自然、遒美健秀、委婉含蓄之美以及温醇古厚之道;后风格定位于米芾,力求变王氏书风的静态美为动态美,寻求自己性格与艺术追求相契合,作品张扬而不气焰,疏狂而不桀骜,顾盼俯仰的意象中既有大江东去的豪放,又有小桥流水般的蕴藉。何老的字以行书和行草最为精妙。他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他追求字体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为一体。章法上,何老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随遇而变,独出机巧。其用笔灵活多变、酣畅淋漓、沉着痛快,形成了以王为底、以米为表、沉稳爽健、飘逸华滋的独特艺术风格。

逸志不群殉书道 <wbr> <wbr>翰墨飘香夕阳红

他自幼天资聪慧,受到良好的教育,6岁时即能背诗百首,8岁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苦学临帖,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中学以后,他因外出就读,书法荒废了。

后来何老从事教育工作,饱览群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但终因家庭条件有限,养家糊口迫在眉睫,习书也便成奢望。接下来30年中,何老一直未曾练习书法。

直到2005年提前退休后,老当益壮的何老在思考一个问题,生活清闲了,又有退休工资作保障,如何在安度晚年的同时使自己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一次偶然的机会,何老重新拿起了毛笔……他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来钻研书画艺术,并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寂寞而快乐着,辛勤而享受着……

 

逸志不群殉书道 <wbr> <wbr>翰墨飘香夕阳红

 

一年多的习作和不断交流,何老始觉小有所成,于是在2006年的秋天,突发奇想在家里搞一次书展,名曰:会文金秋书法习作展。他本想自我陶醉一番,不料此事竟意外地惊动了县电视台和县城几位名家的到访,这使何老大感惊喜。几位名家对何老的字赞不绝口,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性意见,还建议他参加当年的河南省群众书法展。令他想不到的是作品竟然入展,这小小的荣誉给何老很大鼓舞,从此以后他更加勤奋地练习书法,也多次参加比赛,获奖不断,硕果累累。后经名家举荐,他担任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并加入了河南省书法家协会。

2008年,老伴病逝后,何老一度消沉。2009年迁居平顶山市,这使他在书法艺术上有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他多次参加笔会,接触的名家多了,交的书友也多了,眼界也开阔了,加之他悟性高,作品有了长足进步。当初有人求字,他颇感欣慰,害怕求字者看不上,便赶紧去装裱店装裱后再送与他人。后来求字者挤破门厅,以退休工资生活的何老承受不起装裱费用,连每月上千元的习书费用也已经力不从心。

 

逸志不群殉书道 <wbr> <wbr>翰墨飘香夕阳红

一次,何老身边一位学生建议他在网上开设博客,既可增进书家之间交流,提高宣传力度,抑或可出售一二,以缓解创作费用之不足。这个想法让从未接触过网络的何老更增添了自信。

2013年3月,何老开始上新浪博客,逐步与网络其他书法名家、书法爱好者互相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013年4月,何老开始网售书法作品,始料不及的是一片叫好,书法订购量与日剧增。其作品流传至全国各地及海内外,更有众多习书者和书法粉丝不远千里,登门拜访,这让何老乐此不疲。

与何老有过交往的人都说,尽管在河南书法界他已经小有名气,但他从来不自傲,不管与他接触的人地位高低,他总是谦和有礼,温文尔雅。每一个认识何老的人,总是希望能够获得他的墨宝;而几乎每一个初次见面的书法爱好者,何老不会等你开口,一定会主动赠送作品给你。

逸志不群殉书道 <wbr> <wbr>翰墨飘香夕阳红

 

“何老从来没有考虑过把书法作品当成赚钱的商品。”他山西的一位朋友说,“何老师坚信没有大众基础的艺术是没有前途的!百姓看不懂,不是书法高雅不俗,而是书法艺术长期病垢的表现。他写字,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传承和发扬老祖宗的传统书法艺术。何老常常免费赠送书法或平价出售作品的原因,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平民百姓都能够收藏得起书法,能够了解我们的书法,知道我们中国书法的文化底蕴。”

截至目前,何老除临写一些碑帖外,月创作书法作品近百幅,无论赠送还是销售,他都认真去创作,认真对待每一位藏家,他希望每一位喜欢他书法的藏家都能收藏到他最满意的作品。唐朝民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在现在看来,我们说“何字一字万人爱”一点都不为过。

逸志不群殉书道 <wbr> <wbr>翰墨飘香夕阳红

现在,与共和国同岁的何老笔耕不辍,正处于书法艺术创作的黄金阶段。他让生命与书艺交互滋养:生命在书艺创作中前行,书艺又为生命润色辉映。其书法代表作《临江仙》、《沁园春》,如绚丽的朝霞般充满蓬勃生机,其笔锋利铦,清劲挺拔,书韵与自然贴近,与大众亲和。在新时期以一种新的书体及其劲媚之美引起了人们对何老字体的赞赏。这正是何老这么多年的心智所悟,老笔所致。

我们不难看出,何老成功的桂冠既是由辛勤刻苦的荆棘编成,又是站在巨人肩头上去摘取的。他善于汲取古今各书艺大家的智慧与成果,变成自己一家书艺,他更希望将自己的书法传承下去,将中国书法发扬光大。

 

逸志不群殉书道 <wbr> <wbr>翰墨飘香夕阳红

回首何老多年的书法之路,取得今天的成就应归功于以下几点:

一、基础。何老幼年习书虽时间仅有3年,但在家父监督下临习碑帖,培养了何老对书法最初的兴趣,他熟练地掌握了毛笔字书写的法则,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等方法,奠定了扎实的书法基础。

二、勤奋。说到勤奋,何老借助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的句子:在艺术上我决不是一个天才。为了探求精深的艺术技巧,我曾在苦海中沉浮,渐渐从混沌中看到光明。苍天没有给我什么独得之厚,我的每一步前进,都付出了通宵达旦的艰苦劳动和霜晨雨夜的冥思苦想。从2005年至今,书法已经成为何老生命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他生活的全部,他终日临池,废寝忘食!

三、悟性书法是讲求悟性的,书法的悟性包括各个方面,有对书法内在的悟,还有对书法外在的悟;有技术上的悟,还有思想上的悟。何老在临帖过程中汲取百家之长,从用笔到结构,从思想到观念,不断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揣摩中明白用笔、结字的规律,并且举一反三。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在实践中得到体验,从体验中升华。他变中唐肥腴之风,用笔骨力深注,爽利快健,以方为主,济之以圆,且在蹲锋与铺毫之间显示瘦硬劲挺之线条,横之长者瘦挺舒展,横之短者粗壮有力;竖画较之横画为粗,以为主笔,求其变化;他的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

四、个人修养和文学素养作为一个书家,不但要具备经典艺术的学习和传承,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同时,还必须具有广博深厚的学养和高尚的人格修为。中国古代书法家有君子风范,为理想人格的典范,以仁义道德作为核心价值观念,以文质彬彬和真善美统一为最高的目标,所以书法的品鉴往往成为对书法家本人品德的伦理甄别和道德评判。何老从小接受《何氏家训》关于“德行”的教导,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创作之余喜欢阅读古诗文和文学名著,并烂熟于心,这些文化的融合,使他人生、书艺都具儒家风范和品质。久而久之,何老的书法水平也在知识的一点一滴和日积月累中不知不觉得到长进。

五、进取心。“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何老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谦虚好学、积极进取,不断地追求完美,勇于接受各种批评,并学以致用。正是有了对书法艺术的长期浸淫和深刻理解,以及对书家人格魅力的孜孜追求,使他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他认为,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一门境界很高的艺术,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使人心旷神怡。作为一种国粹艺术,登得门槛容易,而要深入堂奥,得其三味,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定然要倾其毕生精力而为之。深入学习技法层面的东西,只是书法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如上所述的高尚的人格修养和文化积淀作支撑,终究是会被历史淘汰的,至少是很难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书家。

                                                二〇一三年十月九日

 逸志不群殉书道 <wbr> <wbr>翰墨飘香夕阳红作者与何会文老师在一起

逸志不群殉书道 <wbr> <wbr>翰墨飘香夕阳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