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俊田: 读马克平的篆刻艺术(图)

(2012-12-18 00:15:09)
标签:

杂谈

教育

文化

书法

分类: 【走近艺术名家】

何俊田: <wbr>读马克平的篆刻艺术(图)

克平老弟与我,既是同寅,又是同方。我们于书法、篆刻,都有不解之缘。记得在1992年,克平老弟手持他刻好的一方印章到我的寒舍请我指教。此前,我并不知道他有这个兴趣,因此,问了他入此道的一些基本情况。当得知他只是喜欢,很想试一试的心态之后,我非常高兴。因为,据我所知,喜欢这一门艺术的人太少了,武清全区也没有几个。他能有如此雅好,实是难能可贵。我想,如果把他的兴趣培养起来,然后,通过他把这门艺术在武清传播开去,我们武清的艺术园地又会增加一朵奇葩。于是,我便有意识的与他进行了一次关于篆刻艺术的长谈。没想到,这位老弟还真的上了我的“贼船”

从那以后,我们的接触频繁起来。我把我几十年来刻制的一千余方印蜕拿给他看,引导他一步步认识了篆刻。我告诉他,要想学习篆刻,必须掌握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在这四项当中,最基础的知识是字法。研究篆刻必须首先从研究古文字学入手,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学写篆书,有了篆书的基础再攻篆刻。当时,他正在乡长的岗位上,其忙可知。但是,我觉得,一个人只要处理好“业”与“余”的关系,有个高雅的爱好总比业余时间玩物丧志强得多。作学问与从政未必矛盾,古来众多书法艺术大家就是身居要职的朝廷大员。王羲之是右将军,褚遂良是宰相,颜真卿是平原郡太守。能否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关键在志趣、在恒心。浅尝辄止、躁如庸蟹,不会有大成。

为了让他了解一些古文字学的基本知识,我把康殷先生编著的《文字源流浅说》借给他看。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傻老弟居然把这本书视为至宝,历时半年,把书中所释一千多个汉字的释文抄了下来。此后,我又让他临写傅东光先生选编的《清代篆书》。在有了一定的篆书基础以后,指导他学习邓散木先生所著的《篆刻学》。就这样,他一边看书,一边奏刀临习。那段时间,他隔三差五的来我家一次,每次都带着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我探讨。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于是我书房里的书任他随便拿。我发现他对古文字学很感兴趣,就借给他《甲骨文字释林》、《古籀汇编》、《汉印文字征》、《古文字类编》等古文字方面的专著。他好象着了魔一样,看了这些书以后,一发不可收,自己又跑到北京,买来康殷先生编著的比砖头还厚的《古文字形发微》,以及《甲骨文字学》、《甲骨文字典》等一些非常枯燥的文字学书籍。他跟我说:“我越看这些书越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了”。

也许是受了古文字学的熏陶所致,他对籀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先后临习了《毛公鼎》、《大盂鼎》、《周忽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秦权量》、《泰山石刻》、《石鼓文》等古拓帖本,这为他日后的捉刀刻石打下了深厚的文字学根基。

克平老弟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学习篆刻是从临摹古印入手的。从先秦古玺到明清石印,也曾走过一条亦步亦趋的道路。其中下工夫最多的是临习汉印。汉印是国文入印史上的一个高峰,风格多样,存世殊多,后学者皆以此为范。克平临的汉印几可乱真,临刻的封泥斑驳古朴,临刻的瓦当一如剥蚀,临刻的鸟虫篆印线条纤细匀停。

在临摹古印的同时,他也临习了大量的近代作品。他把明清两代篆刻大家的传世之作奉为圭臬,日斟夜酌,从中汲取了大量营养。应该说,篆刻成为一门艺术是从明代才开始的。古代的印章多是为了取信的实用目的而无意识地创作出来的。到了明代,自文彭始,才把印章发展成为表现汉字文字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后的何震、丁敬、邓石如、吴昌硕、赵之谦、吴熙载等一大批艺术家把篆刻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克平对这些艺术大师的作品心追手摩,奏刀临习,乐此不疲,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例如:他创作的“老有所为”印,端庄古朴、笔画平正、方中带圆、虚实相生。从中既可以看到文彭的安详静穆,又可以看到何震的苍劲古拙。(见附图1)

品读马克平的篆刻艺术
(附图1)

克平治印的章法和布局,除了从明清大家那里因袭过来的成法之外,更多的是受到现代篆刻家邓散木先生的影响。创作中特别注意整个作品的疏密、轻重、增损、屈伸、挪让、承应等各个方面的结合与协调。例如:“构建和谐武清造福全区人民”印中的“福”字、“人”字和“民”字的处理,非常巧妙地化解了多字印章容易出现的拥挤呆板,使作品显得既紧凑又疏朗,很好地表现了篆刻作品“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艺术效果。(见附图2)

品读马克平的篆刻艺术

再比如“张廷俊印”,在均衡中求变化,在险峻中求平正,充分利用穿插、迎让、字体变形等多种构图方法,使作品空灵生动,耐人玩味。(见附图3)

克平治印所用刀法以切刀为主,冲切结合。例如:他为我刻制的一方引首章“永年”印,(见附图4)

品读马克平的篆刻艺术

“永”字全以切刀为之,“年”字主笔用冲刀,余笔辅之以切刀完成。使线条既不失刚劲,又不失灵动。当然,如果没有深厚的古文字学基础,“永”字决不会写得这么漂亮;如果没有篆书书法的根底,也不会用刀法把笔法表现得这么淋漓尽致。

学海无涯,艺海无涯。克平老弟在篆刻艺术天地里辛勤耕耘,不懈努力,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的作品得到了许多业内人士的称道,也多次在报刊上发表。最近,蓟县的黄珍先生慕名找到克平老弟,求克平为他刻制一方十五公分见方的巨印。克平老弟也确实下了工夫,仅边款就刻了一个星期。(见附图5)

品读马克平的篆刻艺术

  )

这位老弟以望甲之年尚能如此用功为艺,可赞者也夫!可钦者也夫!我由衷地祝愿他在攀登篆刻艺术的高峰中,更上一层楼,取得新成就!

                                                         何俊田

                                                    写于善德草堂萧斋

                                                   二00七年七月二十二日

 

 

马克平先生简介:

马克平,男,19506月生于天津市武清区,大学文化。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印社社员、天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天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武清分会副会长、武清区文联理事、武清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何俊田先生简介:

何俊田,字坦东,祖籍浙江沼兴,一九四五年生于天津武清。幼承家学,习诗书画印,十九岁时,因书画特长特召从军,开始了长达十七年的书画创作生涯.-九八-年转业回津,又拜同乡书画大家刘炳森为师.追随先生廿四年.中国书协资深会员,天津书协老理事,武清区文联名誉主席,书协名誉主席。天津师大特聘教授。

先后四次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国展;

2010年先后三次进中南海,为中南海书写巨幅作品

2010年5月初接受央视专访,并于5月28日在央视播出.

2010年7月,作品《楷书弟子规》由北京瑞平国际拍卖公司以十万九千元拍出
   2010年11月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最佳创作奖)

2011年1月被评为津门十大联墨家第一名.

2011年6月2日,楷书《爱莲说》(六平尺)由保利拍卖行以十一万五千元拍出。

2011年9月23号,再次进中南海书写巨幅作品,并颁发中南海陈列收藏证书。

2012年4月第五次被邀为中南海创作。

2012年5月,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1专访,并于5月27日播出。

2012年11月,荣获天津市"特殊贡献"奖。

 

请关注马克平书法篆刻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008645525

      何俊田先生书法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946099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