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据报道,高考在即,河北省重点中学邢台一中在校园内高调展出一辆价值11万元的轿车。该校校长高云洪表示,轿车将依据高考成绩奖励给该校高三教师。该校办公室副主任郑利民介绍,学校几乎每年都会出邢台市的高考“状元”,而培养“状元”的老师都会得到学校的重奖。
随着高考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很多人把高考上线率、能否培养出“状元”、有多少学生考上名牌大学等作为衡量高中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各大高中都想方设法去提升高考成绩,而奖励高三教师几乎是共同的做法。适当的奖励当然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但如果像邢台一中这样的奖励法,笔者认为恐怕会因小失大。
重奖培养“状元”的老师,自然会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去培养“状元”,或许学校会因为不断地培养出“状元”而名声大噪,但那些没有机会培养“状元”的老师和没有机会成为“状元”的学生只怕会成为这一奖励制度的牺牲品,而学校的整体教学成效也会因此降低。
众所周知,现在多数高中都会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等级分班,如普通班、尖子班、提高班等,而高考“状元”自然都出自所谓的“尖子班”。为了重点培养尖子生,学校通常会安排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的“精英”老师去给“尖子班”上课。这样一来,多数老师其实并没有培养“状元”的机会。另外,“状元”并不是单靠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不能单看是否培养出“状元”就断定一个老师的工作能力和付出多少。
由此看来,重奖培养“状元”的教师这一奖励制度显然是不公平的,所以那些没有培养“状元”的老师迟早会心里不平衡同样尽职尽责地工作,为什么得不到同样的回报?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他们还会继续认真地上课、继续努力地培养学生吗?为了激励少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打击其他多数教师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这是学校“因小失大”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这一奖励制度可能会让学校培养出更多的“状元”,但学校在无形中却放弃了其他占了多数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才是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志。重奖培养“状元”的老师,不仅会使那些没能带“尖子班”的老师因为没机会培养“状元”而在培养本班学生时有所懈怠,还会令那些“尖子班”的老师因为过多地关注有可能成为“状元”的学生而忽略了班里其他学生。如此一来,除了有可能成为“状元”的少数学生,其他学生的学习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而这显然会使学校的整体高考成绩下降。难道这不是学校“因小失大”的又一体现吗?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本职,因此不管他们能否培养出“状元”,只要他们做到尽职尽责,且能够给学生带来帮助和进步,就应该得到同样的肯定。欲采取重奖“状元”老师这一因小失大的做法的学校,请务必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