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任伯年人物画透视空间的转变

(2009-11-13 21:18:39)
标签:

人物画

物象

物理空间

中国画

任伯年

分类: 艺苑笔录
    中国传统的绘画讲究散点透视,按照现在西方的定点透视的观点,会认为不准确,这和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有关。传统的中国画往往把不同时间点下看到的物象组合到一起,而取得了完整的画面空间感,而并非西方机械的照搬一个视点下的物象,来处理近大远小的空间透。比如中国的山水画采取了平远、高远、深远的三远法把不同地点和时间看到的景象组合在一幅画面当中,并且突出了整体。中国画所描绘的空间,是考虑画面中的布局空间,而非真实中景物的存在位置。而西画所描绘的是真实的物理空间,中国画所表现的是绘画自身的空间,只要画面语言取得统一,又能全面的表现物象的特征,形象可以随之删取改变。画面中的真实感多出自于作者的亲身感受,而并非这个山头或者那个瀑布是不是和真实中的完全一样。中国画是旅游导图,他所描绘的是自然景观带给画家的一种感受,是画家借以抒发感情的媒介物,只要能把画家胸中之丘壑表达出来,自然景观的特征表现了出来,至于画中的石头是不是真实中有一个相同的就并不重要。因为绘画不是在模仿自然,而是在抓住自然特征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进而取得画家胸中之画,因此中国人以主观德方式来处理画面空间就不足为怪了。

    在任伯年的肖像人物画中对主观的空间处理减少,而代之真实的物理空间。这样的处理方式比之以前的空间更具有真实性。然而引进西方的透视,是为了更好的描绘人物形象,但是全部物理空间的照搬,也使中国画失掉了很多主观因素。其实古代中国人在处理人物处理空间时取得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而中国人自己把这种方法给舍弃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一直在学习我们东方的文化,立体主义就是想实现不同时间下的物象在同一平面空间的展现,但他这种展现只能取得枝节的展示,而并非完整形象的展示,这比起中国古人并不高明,我们这里不讨论形式美得问题,单从表现物象的全面性来讲,中国古人的处理手法是最完美的,绘画不是画照片,单纯的逼真的描绘已经没有意义,绘画自身的空间才真正是艺术的空间。

    任伯年的古典人物画题材秉承了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把不同时间点和空间的人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给人以很宽阔的视觉效果。在人物画的透视运用上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而他肖像人物画空间的转变也预示着他的绘画像现代艺术的转变,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已经在他的肖像画中得以体现。在他的画中,他把离得远的人物画在画中的高处,这样,使人有一种俯视的感觉,视野更开阔。这是对视平线高低的运用,是任伯年精神的常用手法。任伯年常用没骨手法描写远处的人物,和近处人物的勾线形成虚实的对比,更有利于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另外色彩的运用,运用补色原理也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任伯年也常常以树与人物的遮挡来体现画面的前后空间。比如《风尘三侠图》前景人物和后面被树遮住的俩个人物顾盼。增加了画面的景深感,也增加了画面的趣味。任伯年的人物画吸收了西洋画中的凹凸法,使人物变得有立体感。这也同样增加了画面空间的真实感。任伯年善于运用没骨线条的强弱来表现、虚实来表达物体的空间感。在任伯年的画中有的人物以浓墨线勾勒,而背景的树木则用淡墨描写,这样既突出了主题,也使得空间变的很明确。

    我们学习中国人物画,任伯年的作品是比较好的范本,无论从笔墨还是构图都达到很纯熟的境界。对构图空间的运用也同样射猎到对笔墨,色彩的运用。任伯年很好的运用技巧来来处理画面的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