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璐:因“欲”以求“解脱”的悲剧──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书报告

(2015-10-11 11:15:35)
标签:

王国维

解脱

悲剧

叔本华

分类: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因“欲”以求“解脱”的悲剧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书报告

王国维,字静庵,浙江海宁人。自小体弱多病,四岁丧母,依赖祖姑母和叔祖母抚养,形成“寡言笑”个性。1904年,在王国维离开通州师范学堂回到家乡后,在又一次留洋梦破碎后,百无聊赖中捧起《红楼梦》,灰暗的心情使他完全信服了叔本华的“人生就是悲剧”观点。而造成这一人生的悲剧根源只有一个字“欲”,其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彻头彻尾的悲剧”,而且是“悲剧中之悲剧也”。

《红楼梦评论》就是试图在这本被“欲”捆绑的悲剧《红楼梦》中找寻“解脱之道”的论著。王国维在论述《红楼梦》角色的“欲”以及“解脱”的同时,也在追问人生的“解脱之道”。全书分为五章,分别为人生及美术之概观”“《红楼梦》之精神”“《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馀论。第一章阐述对人生和文学的基本看法,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第二章论述作品的主题是宣传人生之苦痛与解脱之道。第三章阐明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第四章论述“解脱”是伦理学最高的理想。第五章针对索隐派和自传说提出批评。

一、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

王国维认为,生活的本质就是欲。“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然欲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什佰,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故究竟之慰籍,终不可得也。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于是否人自己之生活,若负之而不胜其重。”人的欲望可以催生很多新事物,经济、政治、文化种种方面,甚至说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也是出自于生活的欲望,他认为欲望来源于不足,不足就是苦痛,实现了一个欲望还有千千万万个欲望,即使全部实现,还会产生倦厌之情,他将其视为苦痛的一种。人为了追求快乐,除了背负苦痛又不得不努力,他认为努力也是苦痛的一种。快乐之后,苦痛越深。这句话对应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的观点:“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所以也就是出于缺乏,所以也就是出于痛苦。这一欲求一经满足也就完了;可是一面有一个愿望得到满足,另一面至少就有是个不得满足。再说,欲望是经久不息的,需求可以至于无穷。”欲望和苦痛、生活,三者合一。王国维在开篇引用老子“人之大患在我有身”与庄子“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恰恰表明忧患与劳苦伴随着人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的欲望。

“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矣。”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中的玉是“欲”的代表,因而才有“还玉”之说,宝玉未知其生活乃自己之一念之误,等听到和尚的言说才明白自己不幸的生活是因为自己的欲望。并且不仅仅是宝玉一人,整个人类社会都陷入欲望之中。王国维引用《红楼梦》第一回女娲补天的顽石来得出结论:“此可知生活之欲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过此欲之发现也。”论证欲望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人生不过发现欲望这个过程。

二、悲剧中之悲剧也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求欲望而不得,人必定苦痛,一旦如此就是悲剧的开始。“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苦痛相终始。以视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等……”在评点《红楼梦》的同时,结合叔本华的三种悲剧说:“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红楼梦》正是第三种悲剧的典型,贾母迷信金玉邪说,王夫人亲于薛氏,凤姐持家忌惮黛玉才智。因此王国维说“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现代文学中的《边城》无疑是人性美人情美的挽歌,是“失乐园”母题的再现。沈从文自己曾埋怨者:“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翠翠、大老、二老的爱情故事,以及碾坊所代表的金钱交换关系对纯洁爱情的破坏,之后天宝的死、傩送与老船夫的误会、最后的出走,翠翠无望的等待。这些虽是善与善的冲突,却是悲剧性的,美丽善良的人生却被引向了毁灭,是牧歌氛围中阴差阳错的悲剧。对爱的向往与对亲情的依恋,使作品氤氲着几分悖论式的伤感。外公存在的意义在翠翠身上,而翠翠却不可能只为外公而存在,她既珍视祖孙的亲情也要去寻找托付终身的爱情,虽然这也是外公的夙愿,但这一夙愿的实现则会引发外公苦涩的暮年意识,导致老人的寂寞与空落,这使得翠翠与外公陷入了某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困境。等到外祖父死后,她才将事情的始末串联起来方才明白自己的不幸。探讨翠翠不幸的原因,有人的、社会性的各种因素,而造成不幸的其中一个因素是深爱自己的外公时,加剧了悲剧内涵。正如《白鹿原》黑娃千方百计寻找杀死田小娥的仇人,结果仇人是黑娃的亲生父亲鹿三,恩人仇人的界限模糊了。也正如加缪所言,正是那种美好的东西而不是丑恶的东西使生活变得真正的艰难。

三、解脱之道

   固有欲望带来的悲剧必定会找寻解脱之道。王国维认为“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故此书中真正之解脱,仅宝玉、惜春、紫鹃三人耳。”而解脱又有两种区别,一种存在于观他人之苦痛,一种存在于觉察到自己的苦痛。前者如惜春(堪破三春景不常,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秀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紫鹃(黛玉死后心如死灰,甘愿跟惜春一起青灯黄卷度余生),后者如宝玉。为宝玉辩护,世俗眼中的绝父子、弃人伦、不忠不孝的宝玉,开“天眼”而观之,则是“干父之蛊”,即子能掩盖父母的过失,这不失为孝子。王国维所说的天眼就是意志。从叔本华的哲学来看,一切人类及万物的根本都是一个东西。这个根本的东西就是意志。一切人类万物的意志,都是我的意志。解脱是人的意志行为,所以解脱是伦理学的最高理想。伦理学上的价值在于示人以解脱。艺术的价值在于给人以解脱,因为审美是在摆脱了生活之欲之后(暂时的)进入艺术天地,忘了欲望之痛苦。悲剧能揭示人生的痛苦的真相,揭示真相,这是解脱的前提,如果在痛苦中麻木,存大团圆之幻想,这就根本说不上解脱了。

但王国维在把《红楼梦评论》收入《静庵文集》,序中说:“后渐觉其有矛盾之处,去夏作红楼梦评论,其立论虽全在叔氏之立脚地,然第四章内已提出绝大之疑问。旋悟叔氏之说半出于其主观的气质而无关于客观的知识。”以叔本华“拒绝意志”的涅槃说参证红楼梦的厌世解脱精神,提出解脱者,果是为伦理学上最高之理想乎?指出叔氏之说,徒引经据典,非有理论的根据也。指出叔本华矛盾之处,对叔本华拒绝意志提出疑问,认为缺乏客观依据。王国维由个体解脱与众生解脱之矛盾中发现了叔本华哲学中唯我主义与普遍绝对之意志论之间的冲突,而此点确是叔本华逻辑的一个大漏洞。这里实际上有一个二律背反:个体之解脱既然以一切人类与万物之解脱为前提,则在一切人类与万物解脱之前,个体之解脱为不可能;但如果一切人类与万物既然已经解脱,则个体已经不存在,更无从解脱。这一问题的本体意义还在于:如果世界之一切人类与万物尽入解脱之域,则个体焉存?宇宙万物何在?可见,正是由于“解脱之道”最终追寻失败了,在王国维看来悲剧才成为了“彻头彻尾的悲剧”。

四、地位价值

提供阐述《红楼梦》新空间。王国维将红楼梦定位为彻头彻尾的悲剧在当时的红学界乃至整个文化界是石破天惊的论点和发现。红楼梦在一百多年间中国学人陷入了乾嘉以来极为昌盛的考证之窠臼,没有人得出悲剧中之悲剧。王国维的惊世骇俗的定位从此奠定了红学研究的基调,从此评论界几乎都将红楼梦归到了悲剧的行列。

结合叔本华理论与自我人生体验解释《红楼梦》。王国维搬用了德国唯意志主义和悲观主义哲学界叔本华的学说,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又是什么?意志本质是痛苦,“一切欲求皆出自需要,出自匮乏,因而也就是出自痛苦。”结论在于“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终成分。”因此王国维说“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由《红楼梦》宝玉等人的出世,联想到了叔本华之以灭绝意欲为人生最终之目的与最高之理想的悲观哲学,以叔本华“拒绝意志”的涅槃说参证红楼梦的厌世解脱精神,认为《红楼梦》“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与叔本华“解脱”相契合。解说契合王国维的悲剧性格,行文比较自然流畅地将自我人生感悟与西方哲学理论结合起来。

提供新的美学观。这种美学观是超然于物我之外,超然于利害之外的。王国维艺术视野开阔,之前没人采用西方哲学和美学对中国文学展开评论。他重视将红楼梦与世界上的名著作比较。他着重将歌德的《浮士德》与《红楼梦》进行比较研究。王国维整体统摄中西哲学、美学,努力创造新学语。所谓创造就是侧重中国既定形式与西学逻辑方法的结合,用民族传统形式表达新内容,赋予中国诗学词汇以新的西方美学内涵。在文体上,追求有章有节,文体上有完整的结构,论述逐步推进,层层深入,将读者引入所论的知识范围,显出思路开阔了。民族传统与西方美学衔接,在中西融汇之中发展中国美学,传统美学便赢得历史性的突破和成功。

 

参考书目:

[1]贺根民《读懂王国维》,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12

[2]窦忠如《王国维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8

[3]陈鸿祥《王国维传》,人民出版社,200411

[4]刘恒《王国维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