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朦   大梦先觉,涅槃难求       ----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2012-10-14 15:41:32)
标签:

杂谈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

解脱

悲剧

分类: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我心想,这又是一次艰难的叙述。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曾经写下我最爱的开头“奥布朗斯基家里,一切都乱了。”可惜最后他改出了脍炙全球的名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以说到底,我并没有从他那学到如何给自己的文章一个自然的开头。

  “王国维”、“红楼梦”在今天看来是这样大的字眼,这导致审美的平等亟需大力方得以实现。

   可是此刻,就在这篇文白相参大家看来诘屈聱牙的《红楼梦评论》中,我觉得自己前之所未有的靠近了王国维。

   静安先生作此文章时,仅二十有七,这一万三千字和他三个月便完成的《宋元戏曲考》被郭沫若誉为“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壁”。有人说这是这一时期王国维接受了叔本华思想后的试作,是篇哲学文章,我是反对的,诚如叶嘉莹先生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讲到的那样“……一种系统的批评理论。关于这一步的建立工作,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可以采取:一种是完全凭借西方既有之理论体系,将之应用到中国文学批评中来;另一种则是并不使用西方之体系而仅采纳其可以适用于中国的某些重要概念,而将之融合入中国文学的精神生命之中,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批评理论来。静安先生对于这两种方式都曾有所尝试,他早期杂文中的《红楼梦评论》一篇可以说是前一种尝试的代表作,而后期的《人间词话》则可以说是后一种尝试的代表作。”(P147)

    初读艰涩,理论性的论述颇多,我是从文本本身出发,逐段来理解本文的。

    全文五章,先生没有开篇即谈红楼梦,却先从老庄哲学推出生活之本质在欲,褪欲则得美术,美之为物有二,美的反面是眩惑,以此标准自然而然的指出“吾人于是得一绝大著作曰《红楼梦》”。第二章便承接上文谈到了《红楼梦》之精神,从裒伽尔诗中提出的五大基本问题(HOW,WHAT,WHEN,WHY,WHERE)来指明中国人也有要面对的人生根本问题即“食色,性也”,《红楼梦》中所涉及的即为宝玉要面临的两大问题“婚宦”。此处引用了《红楼梦》第一回中石头的来由及归宿一段,指明生活之痛苦实为自造,解脱也只能反求诸己。而解脱是什么,王国维说,不在自杀而在出世,接着他对《红楼梦》中的两种解脱和两种自杀进行分析比对,从而顺理成章的指出《红楼梦》中所写宝玉的解脱行程,“精进之历史,明了精切何如哉!”第三章作者从美学的层面上分析《红楼梦》之精神,从当时中国之无真悲剧及固有的团圆情结凸显《红楼梦》之为悲剧的难能,引鉴叔本华的三种悲剧的划分赞扬《红楼梦》实为悲剧中的悲剧。举九十六回中宝黛相见一幕展现《红楼梦》中的壮美,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定义为第三章作结。王国维认为和美学之目的也必合伦理学之目的,由此开始了第四章的阐释--《红楼梦》的伦理学价值。前面提到,生而为人必与忧患并存,那么有了忧患之后人们就要求解脱,但是解脱的觉悟和勇气不是人人都有,从而指出宝玉之解脱的道德合理性所在,从有无之辨中谈及群体解脱之后美术之无用,从宗教哲学的理念中印证解脱实为斩断轮回,断绝欲望。接着作者通过比对,说明无生主义和生生主义之为希望有同样的可近不可及的本质,进而再次赞誉《红楼梦》从“美术”和“实行”两个层次上都提出了解脱之道的高明之处。第五章是作者余论,作者以中肯的笔调谈及时下考证之学的盛行于红学之研究并无大益,对于索引《红楼梦》主人公之为谁的一群,先生指出这实在是把学问做窄了,从属于全人类的文学形象归溯到某个人的传记,是离正途愈远。对于“非局中人不能道也”的一群,作者又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例子正面反驳,接而引用叔本华的大段原著来论述美之为美实在并非“非局中人不能道也”,“必本于作者之经验”亦可为。文章的最后先生指出红学之研究并非不可考证,要考证的内容可以是作者姓名及著书年月,为红学之研究“破惑”。

   通篇看来,文章主体明晰(人之欲望,红楼梦之悲剧,人之解脱),逻辑缜密,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引用外国哲学思想阐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文章,《红楼梦评论》不止开红学研究之先河,更是而后的百年中国现代文学之引鉴西方文论的滥觞。 具例不胜枚举:

   A第一章第二段为叔本华的钟摆理论,人生就像是一个钟摆,摆动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欲望的未达令人痛苦,欲望的在握令人无聊;

   B第一章第五段“欲者不观,观者不欲”为康德《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C第一章第六段提出的美有两种,但我们知道最早指出“优美”和“崇高”的是埃德蒙·伯克(《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可是这时王国维阐述的“优美”和“壮美”和现下接受的二者概念仍然不同,王国维谈到的“优美”是审美对象“视为外物,我心宁静”,而“壮美”则是面对审美对象时“此物不大利于吾人,意志遁去”;今天我们所采纳的不论是伯克或是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念都会发觉和王国维所用概念之差别,朱立元先生的《美学》中讲到优美的审美感情是“小巧,光滑,柔和,与壮美相对,是真善的统一,比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而壮美的审美感情是“对象以粗犷,博大的情感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予人的震撼进而受到的激励,产生的敬仰的情怀”----尽管伯克说“惊悚是崇高的最高效果;次级的效果是欣赏、敬畏和崇敬(见伯克上书P50);

    D第三章第四段中引用的叔本华之说的三种悲剧,就其所述内容可以想见这就是我们今天谈到的西方悲剧的三段发展进程:第一种悲剧是恶人作恶诱发的悲剧,比如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其中普罗米修斯的悲剧就是宙斯一手造成的,是人力;第二种悲剧是盲目的命运,比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的悲剧就是命运悲剧;第三种悲剧是普通人事普通境遇,没有恶人也并非运命导致的悲剧,这是西方悲剧的第三段,即莎士比亚致力探讨的性格悲剧,代表作即为莎翁的四大悲剧。黑格尔谈到他的悲剧观念时曾经引用《安提戈涅》的例子,我想《安提戈涅》置于此处也是恰当的;

    E第三章最后一段引用了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的概念“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诗学》P19);

    F第四章第八段引用了叔本华《意志及观念之世界》的“故完全之贞操,乃拒绝意志即解脱之第一步也”。该说法的影响到了当代文学中最明显的个例即体现在铁凝的《玫瑰门》中,“history”---“his story”的终结甚至是女性获得终极解放的道路在玫瑰门的关闭;

    G第五章第六段仍引用叔氏的《意》书中涉及的“美的事物是分享了美的理念”的观点,“白马非马”,“花皆有色”均可为柏拉图“美的理式”注脚;

    关于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而后自现;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不论是“鸭兔图”还是“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都召明了对同一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差异之存在是多么的理所当然,要声明的就是,下面复又赘述的也完全是依据我个人喜好:

    A、第一章第六段静安先生所谈及“至于地狱变相之图……观之不厌”,这在全文中这样的微不足道,今天看来却实在是竟有了审丑的观念,“WHAT IN LIFE DOTH ONLY GRIEVE US,THAT IN ART WE GLADLY SEE.罗丹雕塑《欧米哀尔》(《老娼妓》)时谈过“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得非常美,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美”;

    B、第三章第一段作者阐释中国之无悲剧,难得在一百年前先生就看的这样的清楚,程麻在《中国心理偏失:圆满崇拜》中把中国之无悲剧的问题拿出来做了专门的论述,比较公正的指出此种心理并非中国人独有,但是此种心理偏失,即团圆情结在中国的凸显;

    C、第四章从伦理学的价值层面上谈到解脱的问题:第四段提到了宝玉之出世的道德合理性,这虽然并不符合常人常理中的道德,可是正如《旧约·创世纪》中写道的那样,生命本源于错误,婚姻生子便只是一种随波,只能在无意识的盲目中永远的携带生命的谬误走下去,所谓“一子出家,七祖升天”的道理合理性就在这里,只有出世,斩断尘缘,才能得到最终的救赎。静安先生也回答了当大家都出世解脱之后,“则宇宙间最宝贵之美术不亦废欤”的问题:有无之辨本就难言,今天我们看待人生的三个层面是现实人生、艺术人生、宗教人生。这样看来,当人们已经达到第三个层面的人生境界之后,第二个层面的人生境界还有什么用处呢,到时美术之于解脱出世的人岂不是“馈壮夫以药石”?到了第七段,谈到了宗教和哲学的终极目的也就在于斩断轮回,佛说:“若不尽渡众生,誓不成佛。”先生却说,那是因为若不尽渡众生,你不能成佛。李敖翻译的《丧钟为谁而鸣》的开篇词这样写到:“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与生灵共老。丧钟为谁而鸣,我本茫然不晓,不为幽明永隔,它正为你哀悼。”所以说,世界如海,个人似盐,如盐着水,个人便已经成为无法析离的一部分。小宇宙之解脱如何,大宇宙之解脱又如何实现?“往者作一律曰:……人间地狱真无间,死后泥洹枉自豪。终古众生无度日,世尊只合老尘嚣。”

    关于王国维其人,我到是并不着急本着“知人论世”的路子开篇就谈的,像先生这样的大家,我总想着人们便是并不怎样敬仰也是多少知晓的。原来清华的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讲:“所谓大学者,非谓之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王国维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清华国学院自此开始建立了中国学术独立的传统。这篇文章,前面已经说到,是红学研究之滥觞,这正如白话小说是在鲁迅先生手中开始也是成熟于鲁迅先生手中一样,静安先生在红学研究的开端便对索引之风矫枉(到了胡适的红学研究重点便在先生提出的考证作者姓名及年代上了),又对无审美距离的倾向予以否定,这是难得的;在全盘引用叔氏的观点印证《红楼梦》时,虽然现出了纰漏和牵强(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P153-155总结了此文六处错误),却又因为他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发现了叔氏思想的漏洞,面对自己的疑惑,老实的提出问题而不去掩盖跳过,这更是难能。这篇杂文是先生力求建立中国自己的文学批评系统的首次尝试,同时是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首次尝试,他既不激进,又大胆尝试,在二十世纪初,与梁启超先生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共同为中国近百年文学指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为文学的无功利写作,即自由文学创作搭建了可能性空间。《浮士德》中有这样的话:“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在“大块假我以文章”和“拆碎七宝楼台”之间,王国维告诉我们,有情有理,始得自在。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的阅读,若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实在是怕失之于浅薄,只有经过了理性认识的锻烧之后,再返归回到感性认识上,才会得到更纯粹更深厚的美感。审美离不开理性,但我们并不能一直看灰色的调子,这篇文章中除了大块引用西方(主要是叔本华)哲学思想之外,更融入了先生自身的生命体验,所以才有了动人心弦的力量。

 

    温儒敏先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的后序中写到研究生要“体会这种做学问的感觉”,“体会学术的尊严感”,去年看时并不很懂,开始这篇并不算长也不算专业的读书报告时却发现,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是这样的难,是这样的步履维艰。我想,好的读书报告不在于对文章进行全面剖析,对自己阅读所得进行书面总结,因为即便是写成万言也无法面面俱到,好的报告应是引发读者的阅读兴味,应是有令读者自行深度阅读甚至是进行相关阅读的魔力的。这样看来,我又是差的这样的远。幸而来日方长,我又自知所谓能力者并非一蹴而就,便想这样结束也好。这篇文章已经写了将近一周,刚动笔的时候妈妈和我讲家里下了第一场雪,我便开始想念家乡的初冬,这样的情愫南方的孩子怕是不懂的,那是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才会写出的: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参考书目:

1、《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2008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叶嘉莹

2、《王国维与叔本华哲学》        1981年 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元晖

3、《伟大传统:红楼二十讲》      2009年 华夏出版社     苗怀明选编

4、《人间词话》                  2004年 北岳文艺出版   周锡山编校

5、《王国维之接受叔本华与朱光潜之接受克罗齐的美学比对》

                                 1999年  三联书店      王攸欣

6、《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2010年  大象出版社    埃德蒙·伯克(郭飞 译)

7、《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2011年  商务印书馆    伊曼努尔·康德(何兆武 译)

8、《诗学》                      1962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

9、《世纪初的苦魂》              1995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 夏中义

10、《谈艺录补订》               1996年  中华书局       钱钟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