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是智慧的体操”。列宁的这句话道出了棋类活动在育人功能上的作用。2002年起,学校把中国象棋教学列为校本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中国象棋教学,把象棋特色项目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素质培养相结合。组建象棋学校代表队,进行系统的象棋训练,激发了不少师生的兴趣和爱好。多年的实践表明:象棋是一种集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逻辑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智力运动,它不仅有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年的小学一二年级象棋普及教学的实践表明:在象棋教学过程中,只要抓住以下三个要点,定会事半功倍。
一、培养兴趣 激发欲望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镇中心小学,小朋友们在上小学前大多不会下棋,基本没有象棋基础。因此,要想让孩子们学会下棋,必须从培养孩子们学棋的兴趣入手,让他们觉得下棋得有趣,才能让他们喜欢象棋,乐于学棋。
1.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象棋的起源,通过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让他们了解象棋的有关知识。当今棋坛上的风云人物胡荣华14岁勇夺全国象棋冠军的故事,更是让孩子们惊叹不已,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庞,露出了也想当个小棋王的欲望。
2.不管是游戏还是比赛,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求胜欲望。根据这个特点,在讲解兵、将的走子吃子方法和简单的规则以后,先从单兵擒王开始,安排同桌的同学对局,反复练习,让他们通过对局,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滋味。要尽可能多地请学生上讲台,向全班同学讲获胜的过程,满足小同学们的表现欲望。从而激学生学棋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学,乐于学。
二、一子一学 精讲多练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把整盘棋排好,再讲解每个棋子的走子(吃子)方法。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往往会记住了这个子走法,忘了那个子的走法,再加上每周才上一节象棋课,等到下一节象棋课上的时候,上节课的内容记住的少,忘记的多。这样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这是事倍功半的做法。还会使学生学不会,不想学。应该一子一学,学的内容少,学生容易掌握。
1.整个棋盘上只放一个子,专门讲解这个子的走法和吃子方法,讲解的语言要准确精练,边讲边演示。
2.要用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小棋盘上反复练习这个子走法和吃子方法,同桌的同学相互检查。
3.每组委派相对学得好的同学一名,让每个学生过关验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最后还要尽量多请同学到大挂盘前演示,并且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学会分析 培养习惯
学棋初期,学会分析双方形势,至关重要,这是以后学好象棋的基础。低年级同学学残局,在已掌握一些简单的杀法以后,往往随手就走棋,去“将”对方,结果往往是该赢的赢不到,该和的和不到。这种情况相当普遍,老师不能回避,应该利用这种情况,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开始培养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行棋习惯。
1.放低标准,放手让学生走棋,等出问题了,再让他本人或其他同学换个方法来走棋。由于都是学得简单的残局,不难得到正确的答案。
2.找出同学出错的原因,找出问题出在哪里,走棋以前多想想,如果我走这着,对方会有哪些应着?如果我那样走,对方会有哪些应着?
3.看到残局后,先不动棋,同桌的同学一个当红方,一个当黑方,先说说解题的方法,也可先让同学们各自发表意见,讨论讨论,有了正确解题的方案后再行棋检验。
小学低年级,是学象棋打基础的阶段,一些下棋最基本的素质和良好的习惯,必须要养成。这对以后的学习相当有益。课堂上的教学不是老师的灌输,而是老师的善于引导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只要注重这三个要点,学生学棋也是轻松而快乐的,在快乐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达到了在小学开展棋类教学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