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学设计
(2018-06-20 11:01:25)分类: 教学点滴 |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3、引导学生学习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本文中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法】引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问一问大漠,对苦难的忍耐能持续多久?问一问苍穹,对寂寞的坚守能坚持多长?2000年前,有位汉子用19年大好时光演绎了那份坚守,虽凄婉却感动了这片热土千年,他,就是瀚海青天中守望的灵魂苏武。今天,我们来学习《苏武传》,体会忠诚、胆气、坚忍和顽强的力量。
二、作者与作品简介: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
三、整体感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1.师生共同学习课文,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明确】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继续感知课文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二、讨论研探究:
1、苏武的人物性格:苏武的人物性格。
明确: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对于表现苏武的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其次,对比手法的使用。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明确】第一次是为国家尊严宁愿而死。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苏武在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
第二次是为以死表示决心,宁死不屈。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
三、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取”,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
重点实词。
发:
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
及还,须发尽白(名词,头发)
会:
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动词,会同)
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集)
及:
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
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
及还,须发尽白(动词,等到)
当:
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
副有罪,当相坐(动词,应当)
始:
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
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 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
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何久自苦如此! 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2)判断句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非汉所望也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见犯乃死,重负国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皆为陛下所成就
板书设计
出使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