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2018-03-12 16:17:59)
分类: 教学点滴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方法】朗诵法、点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诗三首,通过他的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积累

1.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曾自负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杜甫一生却在苦难和穷困中度过,这更使他更接地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人生的痛苦和民众的疾苦  ,增添了他内心的辛酸苦累和伤感,忧国忧民的情绪积郁心中,奔流而出化作了诗。

2.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秋兴八首其一】

    一、背景介绍:《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抑郁的感情。

3.掌握诗歌内容。

1)诗歌大意:    明确:第一、第二联形象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第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第四联写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2)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首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4. 合作探究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2)这首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凋伤”“萧森可以看出秋气的肃杀,他日泪”“孤舟可以看出诗人的忧伤与孤独。

3)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为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明确: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诗人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4)赏析名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赏析: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此时诗人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觉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觉引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目睹国家残破,而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诗人不忍明言,这正是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体现。       

三、 课堂小结

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的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第二课时

【咏怀古迹】

    一、介绍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明确:沉郁怨愤的感情。
3.
掌握诗歌内容。

1)串讲诗句    明确:首联点出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颔联叙述昭君的遭遇,感慨无穷,从正面赞扬了昭君的坚强性格。后四句指斥君王昏聩,致使昭君遗恨千古,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的美好品质,又同情她的不幸。

2)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诗人叙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同时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他的遭遇与昭君的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4. 
合作探究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王昭君

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3 昭君怨恨什么?诗眼:怨恨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4)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明确: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借古咏怀,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三、课堂小结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一评论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时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第三课时

【登高】  

  一、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哀愁、苦痛、悲愤之情。

 3.理清思路,掌握诗歌内容。
    
1)诗文哪里写景?哪里抒情?
    
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尤其要注意万里悲秋常作客这一句,它在结构上有重要作用,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地联系起来。
    
2)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
    
明确:首联描绘了六个意象,勾勒出一幅秋天肃杀的图景。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颈联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尾联将悲秋之意进一步深化。
    
3)概括主要内容:
    
这首诗歌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秋江的广阔图景,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
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三、合作探究

1.诗歌意象特点
——   ——  ——   ——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    意境凄凉) ——   ——飞回

2.情景特点

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     沉郁)
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     (高昂)
3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4.情怀: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5.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前两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特别要注意猿啸哀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

6. 名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明确:这两句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正因为有了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容易产生时光易逝的感觉;亘古如斯,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三、  课堂小结
    百年多病独登台,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其中的字多么痛苦啊!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的境况,杜甫的伟大就在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