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2018-03-12 16:17:59)分类: 教学点滴 |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方法】朗诵法、点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导语设计】
【知识积累】
1.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2.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秋兴八首其一】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3.掌握诗歌内容。
(1)诗歌大意:
4.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3)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为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明确: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诗人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4)赏析名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三、
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的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第二课时
【咏怀古迹】
1.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明确:沉郁怨愤的感情。
3.掌握诗歌内容。
(1)串讲诗句
(2)概括主要内容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3)
(4)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登高】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1.诗歌意象特点
风——急
渚——清
2.情景特点
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
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
3、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4.情怀: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5.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6.
明确:这两句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正因为有了“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容易产生时光易逝的感觉;亘古如斯,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