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勇而且英俊----说说兰陵王

(2012-03-12 02:10:15)
标签:

兰陵王

高长恭

名将

北齐

古代帅哥

中国历史

古代文化

兰陵王入阵曲

房子

分类: 随手抽出的历史

http://s11/middle/4ea69c3ftbafbdc2f360a&690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似乎大家的认识是比较统一的,但对于四大美男,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我们古代的帅哥确实非常多,“掷果盈车”的潘安,作《登徒子好色赋》的宋玉,被“看杀”的卫玠,乱卒不忍下乃至公主思慕而亡的韩子高,《诗经》言“乃见狂且”的子都,后主词中“沈腰潘鬓消磨”的沈约,等等等等。不过多数情况下,这些帅哥都是出身文学或者文艺,似乎长得漂亮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不太搭调的。

    从一般人的角度来衡量,如果带兵打仗,还是豹头环眼的张飞比较符合这个环境的基本定位。

    但是实际上,名将,未必一定是虎背熊腰,也可以人模狗样;所以,帅哥也可以成为名将。

 
    作为名将,狄青的知名度似乎要比本文的主角要高。他们相同的是都带着面具出现在战阵之中。他带面具有几种说法:一是说他利用古代人对神鬼的敬畏,震慑对手;一是说他想在阵中掩饰面涅(当时的小兵和犯人一样脸上要刺字);流传最广的,说狄青是面目清秀的美男子,恐临敌不够震慑故带面目狰狞的面具以添威势。

    多数人都相信,他是太俊了,以至于自己都不好意思了,那个时候又没有地方整容,只好戴个既凶恶又丑恶的面具来引导敌我双方专注于正事。

    不过关于狄青的问题还是争议比较多的。

    我们的主角比他早五百年,很难说狄青不是抄袭的。  

http://s9/middle/4ea69c3fgf4dd4b2a59b8&690 

    北朝时期的兰陵王也是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的美男之一。

    兰陵武王高肃(公元?年-573年,生年历史无记载),南北朝北齐王室,一名孝瓘,字长恭,文襄帝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

    兰陵王是北齐的皇族,他的名字叫高肃,字长恭,因为封地在徐州附近的兰陵,所以叫他兰陵王。

    北齐的始祖是高欢,高欢的大儿子文襄帝就是兰陵王的父亲。兰陵王是他的第四个孩子。兰陵王这样的出身可算显赫。但这里有一个很奇特的情况。兰陵王兄弟六个,其他五个兄弟的母亲是谁都记载得明明白白,唯独兰陵王的母亲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连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虽然身份低微,只是“广阳王妓也”,却也在史书中有个记载。

http://s16/middle/4ea69c3fgbafb9c2c727f&690    兰陵王以骁勇善战而闻名,经历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

    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兰陵王打仗自不在话下,问题是他打仗的时候为什么总戴着面具呢?这恐怕还是漂亮惹的祸。史书上说他貌柔心壮,白得像个美妇人。他的美貌不是历来崇尚的力量之美,而是非常女性化的美。这样征战沙场,自是怕别人瞧不起他。所以戴上个面目狰狞的面具(或说以铁甲遮面),就能起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http://s15/middle/4ea69c3fgbafba1ca302e&690    却生就一副俊美的面容,很多史书都对此做出记载:《北齐书》《北史》中都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

  《旧唐书?音乐志》曾记载:“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虽然长相俊美,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代智勇双全、文武兼备的将领。《乐府杂录》中说他“以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也提到他“有胆勇,善战斗”,而且“百战百胜”!由此看来,兰陵王高肃可不是靠面具吓唬人成功的。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 。’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他的这种仁义之举与那个疯狂的时代形成巨大反差,不禁让人敬佩不已。

  兰陵王有个缺点:贪财。在他家门口,行贿的人络绎不绝,这点是很遭人非议的。他的部下相愿曾经对他说,大概你是怕自己功高盖主,所以特意想要弄出点污点来吧。但你现在想往自己脸上抹黑,实在是没有用的。皇上要害你的话,这正好是个把柄。

    兰陵王流着泪跪下说,你说得对。兰陵王听取相愿的建议,变得消极起来,打仗也没这么起劲了,生了病也不去治疗了,想把病搞大一点,可以早点退休。但是就这样还是动作太慢。

http://s5/middle/4ea69c3fgbafbb2bdf364&690    虽然能征善战,可为免自己“威声太重”,他不得不装病在家,不问政事。一次,江淮地区遭受盗寇滋扰,且情况紧急,兰陵王害怕再次拜将,竟然埋怨自己“去年面肿,今何不发”?深植于他心中的惶恐可见一斑。

    用“生不逢时”来形容兰陵王应该是最为贴切的。

  他出生的那个时代,疯狂得有些变态。北齐在短短的28年间,走马灯似的换了六位皇帝。皇族间相互残杀,手段一个比一个残忍,“变态”在那时似乎成了一种“常态”。

  兰陵王的二叔文宣帝整日疯疯癫癫,因为听信谗言,把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高浚和高涣关在囚笼里,并用长矛乱捅致死,之后还投火焚烧,并填上土石。

  九叔武成帝高湛不但强奸了二哥的遗孀李氏,还当着李氏的面把她的儿子、自己的亲侄子活活打死!

  兰陵王的两个哥哥也惨死在这两位疯狂的皇叔手上。

  生活在不讲亲情的家庭就已经很不幸,当这个家庭的最高统治者还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时,那生活在这个家庭的人的人生就充满“杯具”了。兰陵王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所以小心翼翼一直伴随着他的人生。不过他的人生确实不长。

   
http://s5/middle/4ea69c3fgbafb98e800f4&690  一次,皇帝召见兰陵王。皇帝关切地对他说,你作战的时候太勇猛,往往深入敌阵,很危险。兰陵王回答说,“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跟皇帝谈家事无过于与虎谋皮,他的东西能跟你分享吗?

    听了这话皇帝可就睡不着觉了,你和我还想分家不成?这不是要篡位夺权吗?一般人说错这话倒也未必会怎么样,但兰陵王是战将又有地位,皇帝是怎么也不能放过他的。于是皇帝就赐了毒酒送到他家。兰陵王拿到毒酒非常悲愤。他说我一生为国,现在干错了什么,老天要这样对我?原本为了自保,他连英雄都不做了,故意给自己身上抹黑,可是到头来还是难逃一死。诚如诗云,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兰陵王死时的年龄没有详细记载,但是估计是正当英年。
  兰陵王英年早逝,北齐失去了军事支柱。四年后,北齐被北周所灭,北齐王室成员几乎全被屠杀。

    乱世的杀戮之中,人心如火海,兰陵王的美,如血中飘荡的一缕白梅香,令人肠断神伤。    

http://s8/middle/4ea69c3fgbafb86fee177&690  可兰陵王就算再小心,在不讲道理的皇帝面前,总有撞上“枪口”的时候。

  有一天,北齐后主高纬与兰陵王一同追忆邙山大捷。高纬说,当时兰陵王“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听皇上这样关心、疼爱自己,兰陵王激动不已,表忠心般的说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兰陵王觉得自己是表达了感激与亲情,可高纬不觉得。他觉得,谁和你是一家?你就是一个臣子而已!进而还怀疑拥兵自重的兰陵王高肃是不是想取而代之?兰陵王事后也觉得这句话可能说的不妥,更加刻意淡化自己的存在,将低调进行到底,可高纬能放过他吗?

  武平四年(公元573年)的一天,北齐后主高纬派人来“看望”皇兄,可送来的礼物却是一杯酒。兰陵王望着那杯酒,心情惨然,他知道那是一杯毒酒!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

  他想起一年前,为北齐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臣斛律光,毫无征兆地被高纬骗进宫中,被用弓弦残忍地勒死了。所以就算自己想不明白,兰陵王知道自己也没必要去弄明白了,因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反正都是死,还不如这样有尊严的死去!

  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毅然喝下毒酒,结束了自己才33岁的生命。

   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最起码他可以证明自己不是一个贪婪之人。

  失去了重要的军事将领兰陵王,北齐在四年后被北周皇帝宇文邕所灭,而高氏子孙几乎“全族覆灭”。

http://s2/middle/4ea69c3fgbafbb8023ef1&690    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    《兰陵王入阵曲》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以后,该曲在我国渐渐失传。

    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

    1986年,河北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文管人员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兰陵王入阵曲》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


http://s9/middle/4ea69c3fgf4dd3aa00a48&690  兰陵王高肃墓位于今邯郸市磁县城南5公里处。墓冢高大,周围建有透花围墙,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实记载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1988年,兰陵王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他有着成为传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条件,比如神秘的出身,比如骁勇善战,比如他那充满血腥和杀戮的家族,又比如盛年时的含冤而死。而这传奇中最绚烂的一笔,无疑是他那摄人心魄的美貌。

    在鼎盛的宋词词牌中也有《兰陵王》,用周邦彦和辛弃疾的两阕词尾作为结尾吧,凄凉哀婉,英雄无觅。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寻思人间,只合化,梦中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