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抽空读了一遍,感觉确实无限的苍凉,尤其是从《南烬纪闻录》、《窃愤录》、《窃愤续录》中援引出来的二帝被掳往北方之后,不仅亡国,而且亡身的一段凄惨经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全书内容,都出于宋人的记载,大致可以分为10段:第1段历数前朝各个荒淫无道的昏君,直讲到宋徽宗;第2段讲王安石变法致祸;第3段讲宋徽宗用蔡京等在朝任事;第4段讲宋江36人聚义梁山泊,即水浒故事的雏型;第5段讲宋徽宗宠爱娼妓李师师;第6段讲宋徽宗信任道士林灵素;第7段讲腊月预赏元宵和元宵放灯的盛况;第8段讲金人入侵,以至攻陷京城;第9段讲金兵掳徽钦二帝北行;第10段讲康王南渡即位,定都临安。这些故事有不同的来源,文风也不一致。其中4﹑5﹑7等段口语化程度较高,象是说话人的创作。其他部分文体较杂,如第9段即引自无名氏的《南烬纪闻录》、《窃愤录》(清人题辛弃疾撰)、《窃愤续录》,文字基本相同,并未作重大修改。编者从各种书里摘录资料,作为说话的底本,刊行时也没有加工整理,实际上只是提纲式的讲稿。
《大宋宣和遗事》的叙事结构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用《周易》"乾"卦的"元、亨、利、贞"来结撰的,匠心独运,寓意深刻。《周易革卦》卦辞"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大宋宣和遗事》主要用中国传统的阴阳思想来分析和解释北宋亡国的原因,它认为国家之兴亡实系于皇帝一心之邪正,而奸臣、小人、盗贼、女色、夷狄等阴类都是北宋亡国的具体原因;还从风水、谶纬、气数等方面诠释国家的兴亡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它“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虽亦有词有说,而非全出于说话人,乃由作者掇拾故书,益以小说,补缀联属,勉成一书”,它既不是文人的创作,又不是说话人的底本。
评点这部书的人很多,没什么读后感,从中摘录几首印象较深的诗句如下,有空多读读:
暂时罢鼓膝间琴,闲把遗编阅古今。常叹贤君务勤俭,深悲庸主事荒淫。
致平端自亲贤哲,稔乱无非近佞臣。说破兴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
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泰道亨时戒复隍,宣和遗事可嗟伤!正邪分上有强弱,罔克念中分圣狂。
天已儆君君不悟,外无敌国国常亡。道君骄佚奢淫极,讵料金人来运粮!
仓皇禁陌夜飞戈,南去人稀北去多。自古胡沙埋皓齿,不堪重唱蓬蓬歌。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衫檀板无颜色,一曲当年动帝王。
八十衰年初谢,三千里外无家;孤行骨肉各天涯,遥望神京泣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番成梦话。
炎绍诸贤虑未精,今追遗恨尚难平。区区王谢营南渡,草草江淮议北征。
往日中丞甘结好,暮年都督始知兵。可怜白发宗留守,力请銮舆幸旧京!
http://s16/middle/4ea69c3fta894f6f160dd&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