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需要“听话”的孩子
(2009-05-12 08:22:28)
标签:
教育育儿自立能力家长父母 |
分类: 思想划痕 |
你希望他小时候是非常的柔顺,这就等于要他在长大的时候成为易受欺骗的老憨。你不断地对他说:“我要你做的所有一切事情,都是对你有利的,可是你不明白这一点。我的话,你照不照着做,同我有什么关系呢?你所做的这些事情,也只是对你一个人有好处。”你认为向他说这一番好听的话,就可以使他变得很聪明,其实你是在替空谈家,在替骗子、恶棍和各种各样的狂人打开大门,好让他们有一天也用这种好听的话引他上他们的圈套或者跟着他们胡作非为。
————《爱弥儿》
两百年前的智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而今天的我们,却仍然被同样的事情所烦恼。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尤其是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同样是这些家长,也会抱怨自己的孩子自立能力太差。
《伤仲永》的故事,人人皆知,却没几人引以为鉴。5岁能够背国旗,7岁可以编程序,这样的故事在家长中广为传播,令人羡慕。但是,这些东西对一个孩子来说,可以说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现在的孩子们很可怜,从他们还没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接受教育,在学龄前,基本已经完成了一二年级的课程,小学的“奥数”也包含了许多中学的知识。他们只是机械的去记忆一些东西,根本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喜爱。如果说他们积极地去背记这些东西,也是为了父母手中的那微不足道的奖励。这不是在教育孩子,这是在驯兽!
当孩子们鼓起勇气对这些他们不喜爱的东西说“不”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语气,祭出教育的法宝——“听话”。这个词,被一代又一代人所诟病,也一代又一代人这样传承下去。
要让孩子“听话”。首先,要确立家长在孩子们心中的权威。用知识也好,用经验也好,用武力也罢,一个成年人要在一个孩子心中确立权威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第二,要让孩子有信服权威的习惯。培养这种习惯也不困难。但当这种不对权威进行怀疑的习惯一旦确立,他不仅不怀疑家长的权威,也会推而广之,不会对其他权威进行怀疑。在家以父母为权威,在校以师长为权威,在社会以政府为权威。似乎,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孩子将“听话”在家长的指挥下放弃了童年的欢乐,早早的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与技能。父母以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判断出立足于社会都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然后把那些自己所得意的,或者欠缺的技能,未雨绸 缪的教授给自己的子女,希望自己的子女们能发扬父母的长处,不再重复父母曾经的失误,可谓是尽心尽力。
令家长们苦恼的是,孩子们并不理解自己的努力。相反,很多孩子对这些大量占用他们游戏时间的,他们认为十分无聊的任务,有很强的抵触情绪。无奈之下,父母只能以利诱之。对小孩子来说,一件玩具,一顿美食,一次郊游,都可以成为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的工具。于是,孩子学习的目标,由掌握知识,变成了获得奖励。表面上看,变化不大,只要孩子能够安静的坐下来,认真的学习,家长的目标就达到了。但是,这种学习目的的转变在思想上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孩子的成长,当那些小小的奖励已经提不起孩子的学习兴趣的时候,“为谁而学”的问题就被暴露出来了。大部分家长也就会对孩子进行开头的那一段说教,这是顺理成章的,似乎也是很有道理的。这样的论调的效果就是极大地加强了孩子对权威的服从。它告诉孩子,因为我能看到你看不到利益,所以你应该服从我。这种服从,就是一种盲目的服从。其危害之处,卢梭在两百年前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就很容易被花言巧语所欺骗,表现出办事能力的不足。也就是现在很多家长所不断的抱怨的孩子的自立能力有问题,感叹现在的孩子多么不让人省心。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教育理念的问题。这一代是这样,下一代也还会是这样。只有改变这种教人“听话”的教育理念,才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