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对历史小说创作的启示
《三国演义》诞生于元末明初,是作者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写成的,这说明作者罗贯中不仅仅根据三国的历史史实,而且善于吸取他其他的文学形式,特别是民间通俗文学的形式,这有助于使历史小说更丰富更生动更具体,更为大众所喜爱。当代历史小说的创作在这方面似乎还做得不够,它们要么因束缚于史实而显得刻板,要么肆意靠想象,距离民众喜欢的“事实”太远。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小说之一,它选择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作为表现的对象,这一历史时期,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众所周知,从东汉末年社会大动荡到西晋统一,这时期,社会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竞争特别的激烈,是“乱世出英雄”的很典型的时期,这对于表现英雄,表现那些政治、军事、外交各领域的英雄人物,是极为有利的历史场景。在武力的较量,实力的较量,特别是智力的较量中,英雄辈出,叱咤风云,这对于读者来说,是特别具有魅力的。当代历史小说对题材的选择,应该好好地借鉴《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方面可谓是独具慧眼。
《三国演义》沿袭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这样的传统,一方面体现了封建时代人民拥明君、反暴君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也确实表现了传统儒家保守的“道统”思想,我们不一定赞成作者的“拥刘反曹”,不一定崇尚儒家的政治历史观,但我们必须注意到,《三国演义》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它把传统的哲学思想融会在历史小说的生动描写中,特别是从“曹魏占天时,孙武占地利,刘蜀占人和”等哲学传统思想上,吸取小说的的哲理方法,增加了小说的深刻性,这很值得现代历史小说创作者的借鉴。当前的历史小说,有的确实在具体的描绘上也是不错的,但其哲理思想,其对于传统哲学的借鉴显得很不够,这并不是说一定要按传统哲学的观念去思考,而是说必须吸取传统哲学的精华,努力使历史小说的创作更有深度,更有令人深思的意义。
《三国演义》虽然是根据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加以扩展而成,但其基本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作者对历史发展的主要逻辑是尊重的,反映是客观的,但在许多情节的设置和历史人物的塑造上,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作者把宏观的真实和微观的虚构巧妙地结合起来,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很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像唐浩明、二月河等,之所以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上取得成功,也是在这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三国演义》在结构上以魏、蜀、吴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由此来展示重大的情节线索,这保证了前后发展的一贯性,但结合这一主线,又展示了大大小小的各种事件,展示事件中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示人物之间的各种矛盾,包括观念、心理的矛盾等,富于曲折和变化,于清晰明朗的脉络间,点缀着极为丰富的具体细节,令人惊叹。这也是很值得现代历史小说家借鉴的。
《三国演义》最为精彩的是对于战争的描写,例如对那场著名的赤壁大战的描写,作者使用了八回的篇幅,细致、周到地一步步推动情节:战前局势,各方势力,游说江东,孙吴内部矛盾,孙刘之间联盟,蜀汉与曹魏的矛盾,孙吴与曹魏的矛盾,各种人物性格,三方的备战,战前的谋略运用,战场的激烈较量,后勤的保障,战争前的外交较量等等,全都一一道来,而这些情节的描写,又突出了主要人物诸葛亮、曹操、刘备、周瑜等作用,这是最好的战争描写,这样宏大又具体,生动又深刻的描写,远远超过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雨果的《九三年》的国外著名小说对战争的描写。这方面,很值得现代历史小说家好好地分析、学习。
此外,《三国演义》在描写人物时,运用夸张、烘托、对比等手法,显示出作者极高的艺术造诣,其语言的通俗、简练、明快,有富于个性化,更是妙极了,值得研究。
http://s10/middle/4ea3a6a34a90e00ef4c99&690
罗贯中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