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词人感人肺腑的悲情词
悲情诗人词人如柳永、李清照、唐婉、李后主等,写出了催人泪下的婉约悲情诗词,令人怜悯、伤感、悲痛,而豪放潇洒的诗人词人如李白、辛弃疾等写出了宏大气派的诗词,令人振奋,催人奋进,令人赞叹不已。可贵的是,有些属于豪放洒脱的大词人,却能写出感人肺腑的悲情词,其婉约、悲切的韵味与意境,一点也不亚于那些婉约派诗人词人的诗词佳作,这,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引人去品味再三。
众所周知,在宋代词人中,苏轼是绝对的大家,他的很多词作,被作为是豪放词中的顶级代表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佳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再如《念奴娇》中的佳句:“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又如《水调歌头》中的佳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等等,都是潇洒自如,豪放气派。
写出这样豪放风格的词作家,能写出婉约、细腻、悲情的出色词作吗?当然能,苏东坡写得非常好,他的婉约、悲情的词作,可与悲情词作大家李清照的词相媲美。特别是他为悼念他亡妻写的《江城子》,堪称悲情词中的极品。
苏东坡写这一首《江城子》时,大概是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在该词的题记中说是在“乙卯”年,当时,苏东坡刚调到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那时他四十岁。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夜里,他梦到了他的结发妻子、已去世十年的王弗。这时,他新到一个地方做官,人地生疏,又刚好是发妻逝世十周年忌辰,在正月的热闹时日,或许苏东坡特别想亲人,特别思念已过世的爱妻,夜里的梦更让他唤起了对往事的悲痛回忆,久蓄的情感奔流而出,心情难以平静,于是,他便写下了被陈师道称为是“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悲切悼亡词。
王弗是个年轻美貌、聪明娴静、知书达礼的贤惠妻子。她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她十六岁时与十九岁的大才子苏轼同结连理,婚后,与苏轼的感情非常好,夫妻情投意合,十分恩爱。爱妻的过早去世,让苏轼悲痛欲绝,在他爱妻去世的第二年,即治平三年(1066年),他写了《亡妻王氏墓志铭》,赞扬他妻子的贤敏睿智,贤达知礼。他说,他妻子未出嫁时,恭敬父母,出嫁后孝敬公婆,谨慎细心。本来,他没有听说过妻子读过书,但妻子进苏家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就陪着他,舍不得离去,他开头也不知道她对书是否通晓,可后来当苏轼读书有所忘时,她却能熟记,当苏轼问及其他书时,她也约略能知道,由此,苏轼才知道她其实是聪敏娴静,知书不少。特别可贵的是,王弗常对生性真率,洒脱随意的丈夫提出一些劝告,要他在人际关系中,注意提防那些见风使舵、投人所好的人,劝他最好不要结交那些轻率轻浮的人。这充分表现出这位深闺贤女观察非常细致,见识也非同一般。王弗去世时才二十七岁,苏轼对她的早逝极为悲痛,他记住他父亲的话:“你妻子是在最艰难时跟随着你,你千万不能忘记!”所以,苏轼在《墓志铭》的最后哀叹说:“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王弗的去世,对苏轼的打击是很大的,其沉痛和痛苦,不言而喻。之后,苏轼对她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十年过去了,苏轼虽已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但对王弗的深切思念有增无减,所以,亲爱的发妻出现在梦中,而梦又让苏轼的思念更甚,更凄楚哀惋,更不能自已。何况,这时的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仕途不顺,外任多年,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他抑郁不得志,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了感人肺腑、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词的上阕写的是对亡妻悲戚的思念和对沧桑人世的感慨,而下阕写的是悲凉的梦境和断肠的悲痛感受。
十年了,亡妻远别,长眠于地下,死者对人世该是茫然无知的,而悲恸的生者,又何尝不是茫然无措。生死离别,把本来是深情相爱的夫妻,无情地隔离在两个世界,作者感到茫然无助,悲凉无比,不知如何是好。
逝者已去,不再去想了,而且官场险恶,宦海浮沉,折腾得累极了,也似乎静不下来时时刻刻去思念,但是,那种铭刻在灵魂深处的相思,又是挥之不去的。既不能忘,也永远忘不了,亡妻的亲切影子一直萦绕在心怀,在梦中浮现。
爱妻长眠于眉山,远离密州千万里,一座孤坟,万般凄凉,死者如有知,也无处诉说凄惨和悲凉,而作者远在千里之外,既无法听到亡妻的诉说,也无法将仕途波折的愁苦,以及对爱妻刻骨铭心的爱念,向知心人去说。欲话凄凉,无处倾诉,悲戚万分。
再说,纵然是有幸能够相逢,也该是互不相识了。十年的生死隔离,死者深埋于孤坟尘土中,怕是尘已满面,两鬓如霜了。而作者又何尝不是,仕途不顺,屡遭外放,历尽沧桑,颠沛流离,倍尝艰辛,也已是风尘满面,发白如霜了,即使是恩爱的夫妻,定然也相感陌生,彼此都不认识了。这是多么凄惨!
幸好有梦,又特怕有梦。亡妻十年忌辰,悲夜幽梦忽现,仿佛已回到了故乡,此情此景,如梦如幻,似真非真。或许是梦中景象,或许是记忆中情景,眼前的爱妻,正于小轩窗下,对着镜子梳妆打扮,那容貌情态,是何等的亲切,何等的熟悉!那相濡以沫的夫妻生活,那温情闺房的深深情爱,是挥不去的情境,是忘不了的真切人生。
在这或梦境或回忆中的顾盼,只能是相视无语了,旧情依然,可相依已是梦幻,说不出话,也无从话说了。此情此境,酸甜苦辣,沉压心头,在默默无言中,唯有任凭泪水,滴流千行。作者在悲凉的梦忆中,体验中无限的悲戚沉痛。
当梦幻醒来后,哀恸并没有结束,思念的想象又把作者带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眉山,那里有短松冈上的爱妻孤坟,可以想象到,在清凉的月夜,在孤寂的山岗,那是一年又一年摧肝断肠的悲恸处。死者已去,悲凉永存。伤痛永远,泪水千行。那痛断柔肠的悲情,让读者禁不住与作者一起思念,一道悲伤。
作者选用《江城子》词调来写悼亡词,非常妥切,上阕的思念与下阕的梦境,极为贴切地相互呼应。词中现实与梦境,实景(如孤坟、轩窗、月夜、松岗)与悲情(如无处话凄凉、惟有泪千行的描绘)浑然融为一体,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既是哀思,也是自叹,情真意切,哀惋欲绝,催人泪下。这是豪放洒脱的大词人苏东坡难得的一首婉约悲情词,词中字字浸泡着血泪,让人仿佛能感受到作者撕心裂肺的恸哭心声,其悲怆沉痛的思念之情跃然于纸上,让读者也为之强忍泪水,悲痛万分。
苏轼的婉约悲情词当然不止这一首,让我们再品赏他的另外两首《江城子》: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
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
流不到,楚江东。
凤凰山下雨出晴。
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
人不见,数峰青。
http://s5/middle/4ea3a6a30774c0e521c34&690
苏轼《江城子》诗意画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