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之语义学含义及美学的当代转向
在华夏语言谱系里,“美”这一用语的使用历史悠久,也非常的普遍,经常的使用着“美”,仔细看看,“美”的语词含义有三层。
第一层是与人的味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有关的,如,美食,“这道菜,太美了!”;美服,“这件衣服太美了”等。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嗅觉、视觉、触觉经常互动着参与美的体验,品味美食等。而且,不同的感觉有时是相通的,这种现象,被钱钟书先生称为是“通感”。“通感”在汉语里有很多表现,如声音很“尖”(听觉转化为触觉体验),红颜色太“热”了,她的表情很“冷”,古诗中的“僧敲月下门”,“敲”比“推”好,敲有动作有声音等。
第二层是超越生理感觉的,产生一种愉悦感,这往往是感觉兼有伦理体悟,是一种伦理愉悦,感觉到的经常与“善”的观念联系在一起。比如,美好生活,不仅物质生活好,吃好喝好,穿好住好,而且,还要和睦,还要顺乎德性,顺利发达。比如,古代漂亮而贤惠的媳妇被称为美少妇,而娇艳而不守妇道的,是不会被称为“美”的,会被称为是“妖精”、“狐狸精”等,可见,美善合一是中国人审美的一个基本特点,华夏文明经常把美的境界与善的境界统一起来。
第三层的是审美方面的评价,它是一种基于综合感觉,又超越生理、功利生活感觉的精神性的自由愉快。中国古人,经常把“美”和“妙”,“美”和“神”、“意韵”、“境界”等联系在一起,表达一种审美感悟的自由美妙的境界。比如,诗词之美妙,书画之韵味,戏曲之趣味,小说之极美,甚至道德方面的“义之美”,社会的“和之美”,政治方面的“先王之道之美”,文章方面的“文翰之美”等等,都是一种美妙、美韵、美境。在诗话、词话、诗品、乐论、戏曲论、园林论、小说点评等文献中,经常看到古人写着“美极”、“妙极”、“神妙之极”、“妙韵”、“妙境”、“神来之笔”等等,把“美”和“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动而丰富的审美品位。
所以,中国古人不太像西方美学家那样,讲“审美欣赏”,也不像哲理大师、古典美学巨匠康德那样讲“审美判断”,而是讲“品”,魏晋时“品人”、隋唐“品诗”,唐宋“品词”,明清品读小说,当代,还有易中天“品三国”……。
关心美学的朋友一定知道,当年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把上述第一层称为是“悦耳悦目”,第二层称为是“悦心悦意”,第三层称为是“悦神悦志”,这是很有道理的,中国的美学,其深远的韵味不是西方人可以感受到的。
当然,进入了当代社会,美学和艺术发生代巨大的变化,这变化最为显著的是:日常生活越来越审美化;审美越来越日常生活化。
美学和艺术,随着当代的社会经济急促变化,也随之产生了新的发展状况,一方面,日常生活,越来越具有艺术性,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了。审美态度被引进了日常生活,进入了大众生活。日常用品被艺术设计的品质所充满,美的设计遍及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比如,手机“钻石”式装饰,女性皮包丰富款式和迷人色彩,不一而足,应有尽有。就连本来朴素的男士们,也对皮带、皮包、打火机、钱包等,讲品位,讲时尚,讲品牌,品位装饰,潇洒人生!
同时,生活的审美化也使产品的艺术性更讲究、更普遍,这使得大众在经常性地接触充满艺术品位的试用品中,其审美能力也得到普遍的提高。
众所周知,当代的产品,大众的用品,不仅需要“有用”的功能,更需要美观,更需要让人以美的感受。在某种意义上,产品的艺术价值比使用价值更受人们的重视。从饰品、手机的装饰,到服装、汽车的品位;从家居美化到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从实用品设计、服饰美化。到身体的美化(美发、美容、美甲、瘦身等),生活中,从物品到人品,处处都讲艺术性。而在使用物品、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艺术鉴赏和审美体验,其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品位经验自然也得到普遍的提高。在当代,从艺术品位上讲,“下泥巴人”与“阳春白雪”,已经越来越难以分清其界线了,日常生活从本来就是很美的。
在另一方面,审美也越来越日常生活化了,原来,美学和艺术更关心的是理论的探索和艺术高雅,喜欢在高贵和高雅的领域里沾沾自喜。当时,美学注重于研究审美的基本理论问题,如五十年代的美的本质问题(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等);艺术着重于专业性的技巧突破,如侧重于在画展、音乐表演、戏曲舞台、艺术博览会等上精彩亮相,似乎,在高雅的舞台精彩亮相,就是最大的“创造”。其实不然,当代审美,当代艺术,要想有真正的生命力,就得走向大众,走向普通的日常生活,走向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方面面。
其实,在现代,审美和艺术走向日常生活已经被美学和艺术界的专家和艺术家所倡导和肯定。比如,在1895年,著名的艺术理论家维尔德就提出了“艺术与生活间的真正结合”的观点;在1950年,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就举办了题为“在你生活中的现代艺术”的展览,提醒人们注意生活中有艺术,艺术在现代的生活中。此外,只要留心看看当代的艺术发展趋向,就会知道,现代派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们,都在坦然地大喊着,让“艺术生活化”,很多人看到了现代性的艺术家中,有“波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等等,颇为盛行,这不是偶然的,而是审美在“波普化”,在“大众化”,在回归着大众生生息息的大地。
http://s8/middle/4ea3a6a3xa49e25d6a4d7&690
http://s2/middle/4ea3a6a3xa49e2946c1c1&690
http://s4/middle/4ea3a6a3xa49e2a4357e3&690
http://s5/middle/4ea3a6a3xa49e2b3917f4&690
http://s10/middle/4ea3a6a3xa49e2c148909&690
http://s11/middle/4ea3a6a3xa49e2d9ae1fa&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