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说“羊羔”这档事儿
(2010-12-27 15:19:59)
标签:
车延高羊羔体梨花体诗歌徐帆愤怒话语权事件官杂谈 |
分类: 时评 |
一个“事儿”迅速蹿升为一个“事件”,热闹到直接输入首字母就能拼写出整个词条,听来似是天方夜谭。可在这儿,其他渠道的封堵使得网络这条通路成为人们死命攥住的稻草,各种说法可在瞬间以几何级数方式增长。于是,一切皆有可能。
照说车延高这档事儿,“羔羊”的谐音用得歪打正着,多少点儿替罪羊羔的意思。列为稍安勿躁——不是么,谁叫他头顶一个“官”字哩。这一年来发生了这么多事件,却照例被只大手拍扁,揉搓成搬上不台面的“事儿”。公众义愤积累蓄势,却苦于无处释放。年终大清算,任何芝麻节点都有可能成为引爆争论的由头。
面红耳酣的一方,醉翁之意,本不在酒。
实打实掂量掂量,如不是他头上那顶分量还可以的乌纱,不是名头如此慑人的官方文学奖,这“事儿”上升为为事件的可能恐怕就要打些折扣。
站在“人民”的角度看,如果说四年前对“梨花体”的群起而攻,是人们多年来对部分文人恣意使用话语权利及其孤芳自赏、小众意识、自恋表达看不过眼的一次积聚与爆发,尅架式的嘲弄。那么现今这档子事儿,则还要加上另一枚戏谑威权,变相捋虎须的狂欢砝码。
PS:另一个角度怒从何起。
一石激起千层浪的37行新诗《徐帆》,据说人们往往是看了前八句便拍案而起了——也往往也只有八句。毕竟,大家时间有限。
那么愤怒本身就变得十分可以理解了:面对网络中缺乏适当过滤,一味旨在吸引眼球的大量信息,受众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他们不时为被欺感笼罩,难免对自身注意被诸多无聊无端挤占感到不平。而另一方面,有情绪便不愁缺少话题,愤怒本身也是可供利用的资源——深谙其中三昧的商人们,知道怎样呈现信息——以偏概全或是“适度”放大,才能制造新闻,获得他们所需的轰动和注意。
PS2:那个谁,谁叫你写的那么大白话,叫谁都给看懂了呢。一般情况下,人们看不懂的话,是不会说啥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