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一个“淡”字了得——从《无人知晓》说起(二)

(2010-12-13 14:16:26)
标签:

日本电影

是枝裕和

无人知晓

谁知赤子心

影评

柳乐优弥

记录

分类: 影评——声色笔记
     (二)温和与克制,对过激与煽情手法的绕路而行。

人说太阳底下无鲜事。影片取材依据——西巢鸭弃婴事件很像是巷间风传,摘自社会版头条的恐怖邻家事件。

当年据警方调查,小雪的原型死亡情况具体描述如下:

因肚子饿偷吃了哥哥朋友留在自己家中的泡面,事发后这位暴怒的朋友当场将小女孩像皮球一样活活踢死。大儿子当时也在家中,据说他也参与殴打妹妹,但只打了一会儿便跑去看电视了···

在这丑恶自如出入于影像与现实,其疆野业已混沌的世界,热衷于暴力及恐怖揭露的作品早已不在鲜数。如对血浆和腐肉抱有执着品味,那么大可以在遍布这个国度充斥cult口味的伦理片和恐怖片里找寻。那么,《无人知晓》不温不火的处理或许让抱着这个愿望观看的人有点失望了。

不妨回过头来看是枝对这一段落的处理:

主要靠两个场景的平行剪辑,一是明在学校操场外观望时被一旁的棒球教练发现,邀请他入内替代某队员出场参加比赛。一是室内,灾祸发生的前一幕,只分剪短的三个镜头——

1.全景:小雪立于后景的高椅上,正不安分地向外眺望。茂在近景处专心地摆弄着自己的玩具。

2.特写:伴随椅子吱呀的响动声,小雪费力地踮起脚根。

3.特写:阳台上的三盆花草。

简洁,澄明,完全没有任何血腥的暴露。然而这并不是一道导演充满自恋意味要观众去自行掂量的哑谜。是枝在大片留白中透露重要讯息,引导观众和摄影机一道,在一片祥和宁静中给小雪的命运判了死刑——让我们对这3个镜头做下细致分析:

镜头1:整个画面中,小雪位于后景。临近中午炫目的逆光里,伶仃的高架椅以令人忧心的方式摆放着,这种担忧正源于立在上面向外眺望的雪。尽管她仍谨守之前订立的规矩,将椅子看似安全地置于在两扇拉门后;但那实在是个充满恶兆的构图:画面上方大块的浅色充满了失重感,仿佛要将雪娇小的身躯拖曳画框而去。前景下方,沉浸在游戏中的茂位于阳光达不到的阴影中,阴影在这里既分割了空间,又担当起剧作角色——一个不谙世事的家伙对自己之外世界的漠不在意(更何况,他是小雪那盆花的摧毁者),也在另一方面促成了悲剧的发生。

镜头2.如果你有足够的目力和细心,会发现虚化的阳台背景处摆放的一件不祥玩具——一具白色骷髅骨架(人类通用的死亡符号1),如果没猜错的话,它的主人正是最爱跑到阳台玩耍的茂。

镜头3.在之前的运镜中我们已经默认,每株花草都对应着一个孩子——之前小雪的那盆已经被茂无意中推下阳台摔碎(剧中专用的死亡隐喻2

 

在场景设置间,将这三个镜头夹在当中的是明在球场上略显冗长的比赛。(这个恐怕属于心理长度,因为透过上面几个镜头的内部设置,观众已隐约意识到家中将要出现重大变故)击球,矫正动作,再击球,跑回本垒······明似乎对棒球有着无师自通的天分,那身印有别人名字的棒球服,是与母亲一别后唯一的新衣吧,或许有人忙里偷闲做着如是推想。镜头流转是如此的不疾不徐,让我们几乎在心底对这位一直懂事的小哥哥生出几分嗔怪。观众于无知觉中和几个孩子升起的那份亲近,已经让这个本身并不激烈的平行剪辑生出了别样的意义:腐臭在阳光下开始发酵,萤火般耀眼的一瞬与死亡并行,最残酷的东西被呈现在最明媚的时节。

 

同样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善意处理手法(感觉更像一个母亲对待自己孩子过错的那种妇人之仁),还很明显地呈现于影片的下一场:

在小雪发生意外后,影片终于呈现了唯一一次明个人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偷盗行为(之前对友人行为的态度只能算是包庇)。同小雪的死一样,具体实施过程被巧妙地省略,却把动机和结果揭示得纤毫毕现,丝毫构不成观众的接受障碍:

1.(摆满商品的货架前景虚化,特写):明犹豫地端详手中的商品。

2.(明的主观镜头,中景):店内伙计忙于摆放货物,无暇他顾。(手持摄像机造成微微动荡效果)

3.(紧接货物下递的动作,特写)一注汗水从明手背滑落,打湿了裤子的布料。这只手逐渐攥成一个拳头,捏紧。

4.(每次明走出商店的俯拍视角,固定机位,远景)明拿着(其实这个角度看得不是很清晰)方才的货物,在人群间飞奔。

又一处不忍的留白。一般而言,导演年龄上与少年群体的隔阂造成想当然的误读,加之对时下风行的咸重口味的迎合,使得这类题材的电影很容易落尽残酷青春的窠臼。另一方面,扛着记录旗号的优越感使得为拍摄者所引导的摄像机很易陷入无耻与侵略中而不自知,那么在自身强势前的止步与自觉则显得犹为难得:原来可以用柔软打包世间残忍,真实之外,还有一种记录伦理叫“不忍”。

 

所以说,保持一种克制的态度,对过激与煽情手法的绕路而行,也是一种另类的“直面惨淡的人生”,客观上并未削弱批判力度与所揭示问题的社会意义。哀而不伤的和式节制没有言语的控诉,只有一双双面对你的,饱藏黑色瞳仁的眼睛。

诚如是枝所信奉的:尽管现世苍凉,却不应放弃光明和希望——这早已不是廉价的道德感化指标,而是无从选择被父母“生下来”,还要一路负重着“活下去”的孩子们相濡以沫,取暖着走下去的理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