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效课堂教学的六个基本特征

(2014-03-14 11:34:04)
分类: 喜欢的好文章(转载)

有效课堂教学的六个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是指,教师要清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些哪些知识和技能、养成哪些行为方式和品格、应该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在一节课上,师生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要插入其他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时要做适当的引申拓宽,但这一切都要有利于目标的达成。那种东扯西拉,偏离主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教学目标的明确制定,依赖于教者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也依赖于教者对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二、教学起点适切

恰当的教学起点,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学起点与学习起点的吻合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专家认为,学习起点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之分。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按照课标、教材文本的规定,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把握学习的逻辑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目的性,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基础、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知学习的适应度。准确把握教学起点,要求组织教学活动既要考虑课标和教材要求,更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让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因此,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组织教学就成为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行为。教学起点过低,学生会感到十分轻松,学习过程一帆风顺,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升。教学起点偏高,会无谓地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和负担,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不当的教学起点必定导致低效的教学。

教学起点偏高的种种表现:

1、只考虑逻辑起点,不考虑现实起点。

2、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缺乏认识,追求一步到位、一气呵成。

3、盲目崇拜教辅用书。误认为教辅上内容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4、不懂得分散难点,对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不会作必要的铺垫。

三、教学重点突出

教学重点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静态的学科核心知识,这些知识本身在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后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动态的思维碰撞与交锋。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广泛交流,设置某种情境使学生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提供某种条件使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得到充分调动,创设某种氛围以利于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提出独到的见解,诸如此类,也应成为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要详略得当,细枝末节的知识可以一带而过,对重点知识、概念和原理,重要的思想方法要舍得花力气和时间,引导学生弄懂、弄通、熟练掌握。

四、教学方法灵活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常用的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讲授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其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过多运用,或完全依赖,把课堂搞成我讲你听,学生被动接受,则是我们所反对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准确运用教学原则,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教师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相适应。譬如,对学生有争议问题,可以用小组讨论法;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状,采用讲述来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观,等等。

目前亟待克服的是讲风太盛,重结果,轻过程,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满足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对学法的指导等等。

五、学生高度参与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的书教得再好,也不能代替学生学习。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关键的一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办法闲着。用魏书生的话说,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责任田”,都有事情干,而且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顾名思义,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高度参与。学生参与有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之分。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参与。学生发言就是参与吗?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这只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形式的参与,而关键是思维的参与。要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有没有独立思考?学生的发言会不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思考?学生的参与是不是积极主动?

怎样才能让学生思维参与?有专家认为,教师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启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通过教师的点拨、引领,找出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或思维冲突——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才能得到发展。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六、师生沟通流畅

体现教学民主。任何教学范式都需要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得以实施。注重形成一种教学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共同参与评价——生生之间的交流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最大的积极情感状态和最小的消极情感状态”。教师在学生的面前除了是榜样之外,还可以经常表示希望得到学生的帮助。这样学生会感到与教师的距离很近,有一种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感觉。

注重感情投资。教师发自内心对学生的关爱,学生是能体会得到的。“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一个老师,进而喜欢这个学科,学习起来积极主动,充满热情,思维活跃,面对困难能勇于克服,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前预设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典型特征,课堂生成是新课改中的一个重要形式。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化,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互动,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既要有教师的预设,更要有师生即时的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点,生成是预设的机变,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于课堂中,才会把课上得充实、灵动。尽管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做了设想,然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真实水平往往无法准确估计,更多时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能再按预设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冷静思考,巧妙捕捉教学信息,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顺利展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