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踽踽独行高行健

(2008-12-09 12:19:04)
标签:

明报月刊

作家

高行健

文化

原載香港《明報月刊》

  2008年5月25日,在沙田大會堂,參加《明報月刊》主辦的“高行健劉再复對談”專題講座。我才第一次見到心儀巳久的高行健先生。他在離我不遠的地方坐着,侃侃而談。。

  高行健是位诚实、敏锐、感受细腻、才华出众的艺术家。他向往平淡樸實,對铺天盖地而来的赞誉顯得無動于衷。他认为,作家是微不足道的人,写作纯然是个人的 事情,一番观察,一种对经验的回顾,一些臆想和种种感受,某种心态的表达,兼以对思考的满足,所谓作家,无非是一个人在说话。作家既不是为民请命的英雄, 也不值得作为偶像来崇拜。

  他还說,作家是一个普通人,只是更为敏感,而过于敏感的人也往往更为脆弱。一个作家不以人民的代言人或正义的化身发出的声音会很微弱,然而,恰恰是这种个 人的声音倒更为真实。《靈山》是为自己写的,写的时候根本沒想到能發表,更沒有考慮有多少读者,而是为了安妥自己的灵魂。

  高行健坦承,自己只是个脆弱的小人物,有时也难免会用阿Q的 “精神胜利法”来宽慰自已,特别是在而立之年后,明白了人生也有无法面對的时候。生存空间是如此狭窄, 如果不想被社会及人性的丑恶吞噬的话,只有寻找自我解脱的办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尽可能旷达一些,快乐一些。从小至今,目睹了那么多生离死别后,反而解脱 了,黄泉路上,没有亲戚、没有朋友,孤孤单单、凄凄惶惶,谁又陪谁上路呢?饮下这份人世的孤独,独自上路吧。生命从无生有,由有归无,一个自然的循环,何 必那么执着呢?鲁迅身上有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过分的执着给他带来伤害,卻改變不了殘酷的世道。高行健提倡短暂的人 生应该多一些余裕、从容、快乐,以及逍遥。 

  高行健獨钟情于卡夫卡和慧能。他說通过“变形”这种特殊的形式来肯定、呼唤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卡夫卡的意识是在最高的层面上发现人被消灭的意识。著名文 学评论家刘再复先生称,卡夫卡的现代意识和慧能的禅的姿态与禅的眼睛,这二者加起来,就是高行健。他说,在高行健笔下,没有大写的人,没有英雄,而多是些 脆弱的人。人性是脆弱的,他把自己写得非常脆弱与荒诞。他的这种出发点非常重要。与卡夫卡不同的是,卡夫卡是用很冷静的眼睛看世界,高行健也用很冷静的眼 睛看世界,但他还多了一条,就是用很冷静的眼睛来看自己,即“观自在”—从外而内。不仅看到世界的荒诞,也同时看到自身的浑沌与荒诞。这是高行健很重要的 创造。

  可以说,高行健的思維,与当前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惟其如此,他也是超時代的,是跨過一個歷史時代到另一個歷史時代的;他心中沒有苦難,沒有控訴,沒有主 義,也沒有欣喜,在他的內心深處,埋著深深的寂寞,雖然他的寂寞是無聲的,卻不是無形的,他可能在不經意之中,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人。

  蒙《明報月刊》總編輯潘耀明先生相邀,笔者夫妇得以参加会后宴请高行健伉俪的盛筵。餐后,无意中我和高先生一同步出大堂,看着他清瘦的面龐,一时心有感 触。我问:“高先生近来身体可好?”他答道:“尚好。”我说:“要多保重才是。”  握手道别后,望着哲人渐行渐远的身影,心想盛筵难再,不知何日才能相见,一时感概万千,久久不能自巳。

  在海外漂流學醫行醫四十余年,笔者對哲學文學藝朮無甚見識,充其量也只是一個愛好者而巳。奈何光陰飛逝,時不予我,總盼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高先生的大量作品,将为中国接纳,并让国人引以为傲。自古細雨閑花皆寂寞,誰說這感情不滂沱?

http://wenxinshe.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7/2008830171724528.jpg

1、高行健尹浩鏐夫婦

http://wenxinshe.zhongwenlink.com/home/upload2007/2008830171822796.jpg

2、高行健與宴會作家合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