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法国和意大利边界勃朗峰萨沃伊公国 |
分类: 边疆评论 |

法意边界的北端点在西北阿尔卑斯山脉的多伦峰(海拔3,846米)上。自此,边界线沿法国一侧阿尔弗河(l'Arve River)和意大利一侧多拉·蒂·费雷河(the Dora di Ferret River)的分水岭向西南行,经特里奥莱峰(Aig de Triolet, 3,870米),塔莱费雷峰(Aig de Talefre,3,730 米), 大约拉斯峰(Grandes Jorasses,4,208 米) 和巨人峰(Aig du Geant,4,013米),横跨法国夏莫尼-勃朗峰(Chamonix-Mont Blanc)和意大利阿奥斯塔(Aosta)之间的铁路和隧道,至欧洲最高峰勃郎峰(Mont Blanc,4,807米),边界线从该峰侧面通过并将主峰留在法国境内。
边界线继续西行至比奥纳塞峰(Aig de Bionnassay,4,052米),然后转南行,经保诺姆谷山口(Col da Bonhomme pass),抵达小圣伯尔纳山口(the Petit Saint Bernard pass)以北的法国布尔格(Bourg)和意大利阿奥斯塔之间的公路。接着,边界线继续沿分水岭向东南行,经过蒙特谷山口(the Col du Mont pass)、萨西埃尔峰(the peak of Sassiere,3,756米),至勒瓦纳山(Mount Levanna,3,619米)。然后,边界线向南行,至罗西阿梅龙峰(Rocciamelone Peak,3,537米),转东南行,跨过弗雷居斯隧道(the Frejus tunnel)和托里诺(Torino)至格诺布尔(Grenoble)的铁路线,抵达弗雷居斯山口(the Frejus Pass,2,540米)。自此,边界线东南行,在格内弗尔山口(Mount Genevre pass)跨过法国布里盎孔(Briancon)至意大利凯撒诺(Cesano)的公路,经梅尔克兰泰拉峰(Merclantaira Peak,3,292米),经拉克瓦山口(the Lacroix pass)和特拉韦尔塞塔山口(Traversetta pass),至韦索峰(the Mount Viso,3,841米)。边界线继续南行,跨过法国巴塞罗内特(Barcelonnette)至意大利孔科(Cunco)的公路,沿南阿尔卑斯山脉的分水岭转东行,跨过尼斯至孔科的公路。在抵达拉罗亚河(La Roya River)上游谷地后,边界线转南行,在法国皮埃纳(Piena)以东穿过拉罗亚河,在法国蒙都纳区(the commune of Mentone)和意大利凡蒂米格利亚区(the commune of Ventimiglia)之间抵地中海海岸的终端点。
自公元前起,在勃朗峰和地中海之间的阿尔卑斯山的北南支脉就被视为一条“自然边界”。虽然接受山峰作为边界没有问题,但是由于统治伸缩、军事设施进退、人口居住变化及跨越群山障碍之道路建设等原因,法意之间边界问题还是层出不穷。
在许多世纪中,法意边界或是偏东行或是偏西行。法国自9世纪起就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而现代意大利是自19世纪中叶才取得独立的。确定两国之间边界的条约可追溯到1860年3月24日签署的都灵条约。根据此条约,历史上属于意大利的萨沃伊地区和尼斯城被划归法国,以感谢其在意大利反抗奥匈帝国的独立战争中给予的帮助。双方建立了一个联合边界委员会进行实地勘界并于1861年3月7日签署勘界协定,这次勘界所确定的边界在细节上同1860年的条约有较大的出入。边界线没有严格按照自然地形走,而是人为地向西偏移,作了对意大利较有利的调整,结果是法国拥有的一些谷地不完整,例如伦加谷地(the Col de Lunga)和西姆杜迪亚布尔(the Cime du Diable)谷地,上游部分在意大利境内。1874年,双方对莫达纳(Modane)附近的塞尼斯铁路隧道(the Mount Cenis railway tunnel)的边界线作出了有利于法国的调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占领法国东南部一些地区。战后,法国利用意大利战败,调整了它与意大利的边界,使之与分水岭重合。1947年2月10日对意和约使法国得以实现其夙愿,在小圣贝尔纳山口、塞尼山高原(Mount Cenis plateau)、塔博尔山(Mount Thabor),夏贝尔东(Chaberton),以及廷蒂河(Tintee river),威苏比河(Vesubie river)和拉罗亚河五处,约268平方公里被调整给法国。此后,1948年在小圣贝尔纳山口又作出了对法国有利的小调整(约200米)。自此,法意边界再无争议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