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式”集体备课的活动案例

(2009-05-05 11:35:58)
标签:

教学研究

教育

分类: 培训研究

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安徽省无为县姚沟镇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组   执笔人: 杨艳

 

    一、集体备课活动的背景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它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个人业务上的成长也有很大提升作用。但如何摆脱“纸上谈兵”,而将集体备课机制同本校、本学科、本年级的具体情况有机地结合,微观地调适,真正为“我”所用,这或许是集体备课能否真正落实到实处并发挥有效作用的突破口。此次借由我县“‘集体备课活动案例’竞赛评比活动”的东风,从09年3月中旬开始,本校六年级语文组开展了一次“专题式”集体备课活动,希望以次活动来摸索集体备课活动的具体操作形式,带动我校语文教研水平的提高。

    根据“备好课”专题远程培训的指导思想,结合我校工作实际,我们把本次活动的形式定为“专题式”集体备课,即围绕一个待研究解决的备课主题,针对一个集体备课的教学内容,组内成员先独立备课,再合作研讨,群策群力,共同解决备课问题。我们倡导“难点问题热思考”、“热点问题冷思考”,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二、集体备课活动的过程  

    第一阶段:问题诊断

    1、研讨活动开始前,先布置备课组内三位成员根据新一轮语文课改的指导思想,结合目前小语教学工作的现状,联系自己的备课实际,提交一份备课问题给学科备课组。

总结组员提交的问题,共有两个,一是“阅读教学中如何挖掘历史故事的现代意义,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备课技能方面的问题。另一个是“我们在新课改的旗帜下,要不要再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如果需要,具体应该怎样开展?”这个问题则是备课理念与技能的结合。

    2、备课组组长组织在组内研讨,梳理出了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六年级语文组的三位同志一起研究《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当今小语教学的实际,普遍认识到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因此,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应该重在熟练地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会熟练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的社会交际。总结到一点,就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应该只有通过训练来形成。而观察当下的阅读教学,大家广泛关注的是“人文感悟”“文本对话”。有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社会课、思想品德课等等,我们语文课的“语文味”越来越少了。为了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据此考虑,本次活动的备课问题就定为“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3、共同分析研讨教科书,确定集体备课的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二册第12课《将相和》一文层次分明,人物性格鲜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深受历届学生喜爱。但同时篇幅较长,内容较多,由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的三个小故事构成,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备课组内成员分析教材,经过商讨后决定,把《将相和》的第二课时教学定为此次集体备课的教学内容。

    4、查阅有关资料、信息,找出解决办法,制定解决方案。

    组内三位同志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经过研讨后认为,要开展正确有效的“语文训练”,首先得摸清“语言文字训练”的特点,找出训练的规律与共性,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课例,即《将相和》的第二课时,来制定解决方案。

    最后的结论是:

    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三个阶段——“理解、积累、表达”。其中,理解是前提,积累是基础,运用文本语言的“表达”训练,应该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

    然后,再理清以“表达”为主的语文训练有哪些主要形式。主要包括复述课文,创设情境说话或写话,运用规定的词语描绘情境或是根据所给情境,用所学词语填空,还有课堂中的“答问”练习。

    最后,还要针对此次集体备课的教学内容,拟定具体的教学措施。大家决定再仔细品读《将相和》一文,深入研读文本后,再来完成这一任务。

    4、六年级语文组把确定的集体备课主题、集体备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备课问题的解决方案上报学校实践研修指导组。

   第二阶段:个人初备

    备课组内三位成员,根据第一阶段研讨所得,深入研读文本,多方查阅有关教研资料,人人独立备课,初步设计完整的教学计划,并人人准备说课稿,提交学校实践研修指导组。

   第三阶段:集体研讨

    (一)展示教案,各自陈述

    1、学科备课组内教师交流对集体备课主题的理解认识,三位备课老师分发各自的初备教案,全体成员认真阅读,熟悉教学设计后,三名备课的同志分别说课,陈述各自的初始教案。

    大家共同商讨如何在《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中,突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如何使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语文能力。

    刘丽老师认为语文课效率不高的归因正是课堂内语文训练的缺失。但在当代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新内容。训练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

    杨其山老师认为,语言训练如果进行得好,就能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比如把机械的、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变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练习变成动态的语文实践等等。

    杨艳老师认为,应该合理配置课堂内“理解”训练和“表达”训练的比例,增加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活动时间。根据《将相和》一文的特点,可以初步制定这一主体教学活动: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并内化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与口语交际,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各抒己见,评议教案

    1、仔细比较,热烈研讨,选出“中心”教案,并确定“主备人”整理教案。

    经过组内成员仔细地比较,热烈地研讨,大家认为杨艳老师的教学设计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抓住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以“反驳廉颇”和“劝慰廉颇”的两项活动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与口语交际,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词语填空练习,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情境中,再次巩固了课文中所学的四字词语,设计新颖,教学效果应该不错。

    组内成员确定杨艳老师的教学设计为“中心”教案,杨艳本人负责整理大家的研讨发言,制定二次教案。

    2、参与成员提出商榷意见。

    ①教学目标中有“有感情朗读课文”一项,但教学设计中却并未体现。建议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后,要引导学生读一读,有感情地读一读,为后面的语言实践活动打好基础。

    ②教学重点中“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弄清”改为“领悟”,是不是更合适?

    ③自主探究性学习中,应大力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与能力,但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中,都没有安排学生质疑的环节。

    ④根据《将相和》一文的特点,是不是可以安排学生排练课本剧来“演一演”故事呢?

    * 第四阶段:修正教案

    (一)主备人汇报具体改进措施

    杨艳老师根据“集体研讨”阶段中大家提出的建议,结合个人的思考,把修改好的二次教案中的一些变化与改进的地方,向大家汇报,并阐述设计理念。

    要点如下:

    1、在教学环节的第二大版块中,增添了“指导有感情朗读”的内容,给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文。这对理解人物形象,积淀语感都有重要作用。

    2、二次教案中,把教学目标之一:“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弄清”改成了“领悟”,用词更准确。

    3、字词教学不能忽视,抄写作为简单有效的巩固手段不能忽视。所以,第一课时中布置的作业,新添了“抄写本课中生字新词”的一项。

    4、“词语填空,巩固词汇”的练习由家庭作业变成了课内练习,更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指导,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设计教师在课前把练习题打印好与学生人数相同的份数,组织学生课上练习,写好后再读一读。

    5、二次教案中,明确标明了课件出示的时机和内容,使教案的设计更具体,操作性更强。

    6、板书设计中,删减了“摆事实、讲道理”及“理解、评价”几个词语,而在出示的课件中,改用红色字体显示这些词语。这样节约了课堂时间,也使板书更为简要明了。

    7、有些教学环节的过渡性语言做了一些改动,使得教师的课堂语言更为精炼,指示性更强。

   (二)主备人提出备课中的困惑,大家研讨。

    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过多?一课时能否完成?

    大家普遍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兼顾了教学活动的完整性与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设计新颖,教学环节过渡巧妙自然,应该是份不错的教案。

    (三)确定研修课教学时间

    根据上级统一要求,研修课教学时间定为3月31日至4月7日。

    * 第五阶段:课堂跟踪

    集体备课组三位同志人人上研修课,开展“同上一节课”活动,语文备课组全体教师听课,进行课堂观察。

    (因为受本地传统物资交流大会的影响,公开教学的活动顺延至4月11日~4月17日进行。)

    * 第六阶段:反思提升

    (一)课堂教学评议

    1、研修课公开教学之后,语文组教研组长牵头,组织语文备课组全体教师紧紧围绕本次集体备课的主题(“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聚集备课问题的解决,对集体备课的成果展示——课堂教学,进行评议活动。

    首先分别请这三位老师对自己的研修课自我诊断,汇报初步的教学反思,再请听课教师评议。

    ﹡对杨艳老师《将相和》第二课时的教学,评价意见主要有:

    1、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是对此次集体备课的主题,即“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探索和有力体现。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即“反驳廉颇”与“劝慰廉颇”的活动,完全由课文内容展开,而又设计新颖,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既完成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在情境说话中,加深了对人物美好品质的感悟,促进了对文章语言的内化,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教学重点。课堂教学的最后,安排词语填空的练习,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情境中,巩固了本课中所学的四字词语,很及时也很必要。

    2、但值得注意的是,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尤其是课堂教学的后半部分,更有明显赶时间的情况。而且“反驳廉颇”与“劝慰廉颇”这两个教学环节时,也应安排小组交流,让更多的学生能得到锻炼与展示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普遍提高的效果。建议把本课时中的教学活动分到二个课时中来进行。

    3、教师还应注意在答问练习中,进一步高效地指导学生说完整、具体、有序的话,说优美动听的话,说内容丰富、合乎情理的话。

    ﹡对杨其山老师的《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评议要点如下:

    1、教师没有抓住教学重点(即“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并内化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与口语交际”)来展开教学,没有充分体现本次集体备课的主题“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反驳廉颇”和“劝慰廉颇”在教学设计中,都是重头戏,但课堂教学中却并未突出。

    2、未能真正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分析蔺相如言行时,大多是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整堂课未见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有效指导,所以也看不到学生在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上的提高。

    3、教师的课堂评价过于简单,只有“很好”“非常好”之类的笼统表扬,但到底好在哪里却只字未提。

    ﹡对刘丽老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的评价要点有:

    1、教师未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没有注意学生的课堂生成。

如在“劝慰廉颇”的活动中,有一个孩子只是归纳了一个词语,并没有“劝慰”,可教师也没有指出。

    2、一节课下来,无论学生的回答得怎样,都几乎没有听到教师的课堂评价,这样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3、教师的课堂指导不够得力。在交流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句时,学生归纳出“机智勇敢”,教师这时没有适时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体会到的;学生说出“挺身而出”“考虑周全”等词语,教师这时就该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来说出完整、连贯的句子。在课堂的“答问”练习中,应大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集体备课组内三位老师,在自己诊断的基础上,认真听取评课意见,针对自己在本次集体备课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得所失,形成“备课反思”与“教学反思”的书面材料,并上交学校实践研修指导组。

    (三)归纳听课老师的评课意见,三位集体备课组成员经过商讨,根据《将相和》一文的特点,重新对教案进行了改进。

    要点如下:

    把全文分为三课时来教学。

    原先第二课时中的五个教学环节分成两部分,放到两个课时中来完成。改过后的第二课时,安排原先教学设计中的前三个环节(即“设置情境,引起兴趣”、“品读课文,据理反驳”、“深入体会,升华形象”),主要感悟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及为了国家而顾全大局的可贵品质。在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读自悟的前提下,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所得,组织语言,完善表达,最后再指名学生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指导。理解廉颇的美好品质并动情劝慰,则安排在第三课时中。为了进行高效的写话指导,想象负荆请罪的写话练习,也放到第三课时。课堂上写完后,再组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还可以组织学生演一演。这样的课时划分,不但老师会教得从容,更重要的是,全体学生都会在课堂上体验到学习乐趣,本次集体备课的主题——“阅读教学中,加强语文训练”的目的,也才能真正地全面地达到。

    三、总结与反思

    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靠老师个人的智慧“单打独斗”显然难以应对。“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通过集体备课,集聚老师的智慧,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共享教学信息,集各家之长,避自己所短,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

    本次实行的“专题式”集体备课这一形式,赋予了我校传统教研活动新的内涵,大大激发了备课组内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家根据语文课改的指导思想,结合小语教学工作的现状,联系自己的备课实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备课问题。经过组内热烈探讨,又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择其精要作为集体备课活动的专题。活动要求教师带着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带着实践研究的成功体验参与备课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本次“专题式”集体备课活动,我们总结了我校六年级语文组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的几点做法,归纳如下,借此与各位领导、同仁交流。

    1、首先,学校作为校本培训的基地,集体备课活动的组织者,制定了明细的阶段计划。本次我校六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的活动时间有整整一个月,严格按照学校实践研修指导组的安排进行。

    3月17日——3月20日为“问题诊断阶段”,组内成员每人提交一份个人备课问题的书面材料。其中定于3月20日下午集中研讨,实践研修学科指导组及年级学科组成员参加。

    3月21日——3月26日为“个人初备阶段”,其中定于3月26日下午提交个人初始教案及说课稿各一份。

    3月27日下午进行“集体研讨”

    3月28日——3月30日为“修正教案阶段”,其中3月30日下午实践研修学科指导组、年纪备课组集中对二次教案进行修改、补充。

    3月31日——4月7日为“课堂跟踪阶段”,实践研修指导学科组成员及备课组全体成员参加听课。(因为本地物资交流会的不可抗力影响,公开课教学时间顺延至4月11日——4月17日)

    4月8日——4月12日为“反思提升阶段”。其中4月8日下午进行课堂教学评议活动,4月12日下午年级学科组成员提交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评议顺延至4月17日,4月19日上午提交了教学反思)

    这样,通过时间的固定化,任务的明确化,保证集体备课工作的正常开展。

    2、强调团队意识,淡化“个人英雄主义”。

    集体备课理应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它不是各备课教师的“教案之和”,也不是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制”,更不是网上资料的“下载拼盘”。我校六年级语文组充分激发组内全体成员的备课热情,备课前,先布置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集体备课时,提出自己的思考、经验、困惑,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正是这个基础上,本次集体备课的研究主题“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才会结合《将相和》第二课时的具体课例得到有效解决。

    3、强调“求同存异,结合教师教学实际”。

虽然是初次进行集体备课的尝试,但我们预设,集体备课可能会有两大薄弱环节。一是教师个体共同参与的热情不够,交流不够深入;二是形成教案后,会照本宣科,忽视了自身的教学特点,忽视了本班学生的实际,也忽视了个性化的设计,甚至也懒得对集体的设计和自我实践进行反思。

    而我校六年级语文组鼓励教师在研修课的公开教学前,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与教师本人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对集体备课的最终教案作深入的推敲、斟酌。个性设计的方式可以是旁注,可以是知识点的解说,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大家普遍认识到,一份整洁干净的教案未必是一份好教案,一份涂涂改改,增增删删的教案则肯定是一份对于你来说最完美的教案,应该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设计出符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案,用集体的智慧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艺。

    本次我校六年级语文组在集体备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虽然还很不成熟,但我们深知:“飞瀑之下,必有深潭”,只要我们洗尽浮华,摈弃浮躁,追求集体备课的真谛,坚持不懈地开展以集体备课为重要形式的校本研训,我们坚信,姚沟中心小学的教研工作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姚小一定会拥有理想的“深潭”、美好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