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一种“永不超载”伤不起

(2012-02-16 16:07:45)
标签:

杂谈

    ■马九器
    都说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肥胖症患者也越来越多,可这个论断要是碰上了公交车超载标准,那就碰了一鼻子灰,因为在这个标准面前,国人应该个个都是“柳叶身材小蛮腰”。《工人日报》日前报道说,多年前制定的公交车超载标准被公众质疑不合实际。
    怎么不合实际?原来所谓的公交车超载标准其实源自《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里的要求,该要求称:“城市公共汽车及无轨电车为0.125平方米核定一人。”简单换算可知,这等于一平方米站8个人。可想而知,倘若按照标准,一平方米站8个人,这8个人岂不都是清一色的“小蛮腰”?看来,制定标准的人要么有“楚王好细腰”之嫌,要么有对中国肥胖者的歧视之嫌,否则,这样一个沙丁鱼罐头式的标准怎么会大行其道这么多年!
    有人考据说这个标准是1987年制定的,25年过去了,早已不合时宜了。其实,1987年的标准是这么说的:城市公共汽车及无轨电车1平方米核定5人——也就是0.2平方米站一人。而后来修订的标准却这么规定:城市公共汽车及无轨电车为0.125平方米核定1人。从0.2到0.125,数字逐渐变小的逻辑演变是不是在说明国人正越来越苗条?
    数字逻辑的匪夷所思指向的是城市公交将永远不会超载——这让乘坐公交出行的市民多少有些伤不起。“是否超载”是一道分界线,只要没有越线,拥挤就是公交的宿命、忍耐就是乘客的宿命;倘若过了线,所有的公共资源和行为才能启动。要让一平方米站8个以上的人实现超载,唯一的办法就是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杂技演员,怀里抱、脊梁背、脖子骑才能实现,晚会和童话里才能这么做。
    当然,这并不是批评公交车多少年来从来没有进行治理,“公交优先”战略其实在很多城市正在进行,沙丁鱼式公交车也不总是时刻行驶在大街小巷。这里要命的其实是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行业标准绝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几个数据,它好似一个强大的底座,很多公共政策都要立在它的上面,所以,这个底座一定要平稳、坚固、经得起推敲。这牵涉到公共决策的开放、民主与科学,要尽可能吸取多方意见、进行充分的辩论。当然,还要有一套纠错机制,由于人智识的有限,再群策群力的制度也难保十全十美,所以一旦发现某项公共决策在实际中出现不相匹配或者谬误之处,纠错机制能够及时启动,进行制度修葺。
    再次回到公交车永不超载的话题上来,还是从1987年的那个标准谈起。1987年,当时的中国刚刚开始流行一种笨重的砖头似的移动电话,叫“大哥大”。那时站在街头,手里握着一块“砖头”,被视为财富与时尚的象征,会赚来无数羡慕嫉妒恨的眼光,有人会尖叫:看,大款。可是今天呢?当你再拿着一块黑黢黢的“砖头块”横立街头大呼小叫,人们恐怕只会带着一种看猴戏的心态吧,或许有人也会呢喃:哦,有病。这就是时代变迁引发的思潮变化。
    生活越来越好,胖子越来越多,一平方米公交车很难站下八个人……这是常识。违背常识的规定,挽回颜面的唯一办法就是尽早剔除修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