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被驱逐之后正义如何不被放逐
(2012-01-13 14:42:07)
标签:
杂谈 |
■江雪
备受关注的贵阳前政协委员黎庆洪涉黑案又爆出新闻。在连续将3位辩护律师驱逐出法庭之后,辩护律师、全国人大代表迟夙生也于昨日被驱逐出法庭,这位著名的公益律师被驱逐时当庭晕倒,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刑事辩护的处境之难,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而中国律师群体的悄然变化,也并非从此
黎庆洪案从2008年案发后,进展曲折。因为“涉黑”案本身的复杂性,加之涉案人数众多,如果一切都在法治框架内进行,原本可以成为一个刑事辩护的样本。然而,案件却因存在程序上的瑕疵而屡遭质疑。律师的“较真挑刺”,加之法官的强硬态度,使得庭审一开始就充满火药味。目前来看,此案的焦点至少有三:一是案件此前已被贵州省高院发回重审,但贵阳中院将此案转由小河区法院一审,从而回避省高院的监督,对这一程序问题法院难以自圆其说;其二,被告人称遭受刑讯逼供,律师要求法庭调查,就非法证据进行排除时,法庭对此态度暧昧,甚至认可由侦查人员自己出具《情况说明》予以自证,并对律师的质疑给予堪称粗暴的“驱逐”;其三,在4名辩护律师都被驱逐出法庭之后,直接面临的问题是被告人的辩护权可能受到损害,但法庭至少目前在这方面没有考虑给予弥补,例如,给予新委托律师以“辩护准备时间”等。
而与以往的案件不同,因为有了微博这样的新型媒体,此案的进展被律师们予以直播,通过网络,人人都可一窥法官的暴怒,以及律师的抗争和遭遇的“狼狈”。
一个正常的法庭调查,原本应该是法律与证据之间的较量,但目前此案传递出来的信息,却更多的是法官与律师之间在道义上的较量。虽然,从法律的价值上来讲,在法庭上,法官理应享有最高的权威。然而,当法官已有明显违反程序的做法时,法官应享有的权威以及被信任的“公正”角色已受到了挑战。现实中,律师或者是“配合”法庭结束庭审,但往往难以回头申辩,无法保全当事人的利益;或者就如此案中的众律师一样,据理力争,则会出现律师被“驱逐”或者主动退庭的场面。
近年来,律师从事刑事辩护的尴尬处境被屡屡提及,此案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展示。然而,正如论者所言:“一个律师狼狈不堪的社会,民众也会狼狈不堪。”无论如何,法庭的目标是追寻真相和正义,兼听则明,不枉不纵。律师被驱逐是容易的,问题是,在律师被驱逐出法庭之后,原本庄严的法庭之上,仅剩下检查官的指控与法官的默认,那么,正义如何才能不被放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