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放互动让民意搭上微博问政快车

(2011-12-21 15:17:20)
标签:

杂谈

    ■马想斌
    动态、便利、精短、表达门槛低的微博,以更多的信息公开和平等讨论,除了吸纳越来越多的公民个体外,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公共机构“青睐”。昨日,以“@中国广州发布”为首的广州市官方微博群正式上线,20多个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公共服务机构的官方微博齐亮相,被称为“广州政务微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些微博群变政府部门“独唱”为“合唱”,以“联合舰队”的形式,以期更便捷地与公众沟通,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效率。
    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这一微博在中国的注解,不仅针对公民个体,同样也适用于每一个政务微博。微博不仅为政府提供了最好的社情民意的观察平台,也提供了最直接的问政于民的通道。政务微博的开通,某种意义上,降低了既往官民沟通的成本,仅仅用一个“@”,民众就可以对政府机构指名道姓,政情与民意亲密接触。
    然而,在“政务微博”火热开通的另一面,是与“问政”并不相称的现实。身处“微时代”的政务机构、公务人员,能将微博“织”好者,却并非多数。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社会化媒体实验室曾在微博中指出:“当前政务微博群体中大多数患上了‘痴呆症’,既‘盲’又‘聋’,自言自语。”
    看似风行的政务微博,其实很容易闯进一个显而易见的误区——以为开通微博就等于与民意形成互动。网上杂陈的政务微博中,有制造雷语悍话的,有发布领导悬浮PS照片的。这样的“互动”,其实歪曲了微博存在的意义,也与政府创造条件“打捞沉没的声音”相悖。
    开通一个微博也就几分钟的事情,隔三差五地发几条信息也非难事,但形式的创新并不能代表理念的进步。政务微博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载体,能最大限度确保“沉没的声音”被听见,促进利益诉求的解决,释放焦虑促进对话。正如《人民日报》评论部文章所言:让舆论哗然的事件,大多肇始于被忽视的声音。不可倾诉、不被倾听、不能解决,如果不主动“打捞”,太多声音沉没,难免会淤塞社会心态,导致矛盾激化。从这个角度看,政务微博需要尽可能多地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兑现社会公众的表达权。
    如何有效快速地回应民意,才是140字问政之路的目的。如果民意搭不上微博问政的列车,政务微博就会与数年前风靡一时的“××热线”、“××信箱”一个结局,最终可能成为一个摆设。
    虽然,对长期习惯于传统表达方式的官员们来说,微博的交互性、偶发性、平面化、碎片化,甚至可能对传统观念形成颠覆性的冲击,面对网络造成的新的话语场景,可能会有不少人感到难以适应。但是,既然已决定敞开,政府机构执政的观念就需要彻底转变,这不仅是为了适应新媒体的挑战,也是从封闭式的管理走向开放式管理的必然过程。当官员们都认真学习并掌握和适应了这一新工具,或许就会觉得没有网络的政治生活也是无法想象的。
    让民意搭上140字问政的列车,理性表达、有序参与,让政务微博成为民意风向的瞭望塔,反映和倾听民意,化解民怨,疏通和激活体制机制,发布真实的信息,让社会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为人心活血化淤。如政务微博果真能担当起这样的职责,则善莫大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