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大后,还能和父母在一起多久

(2011-10-29 15:01:24)
标签:

杂谈

  生活在这个时代,漂泊与迁徙是无数人的宿命。从农村挤进城市,从故乡流落异乡,无数人内心,不只是情感的孤独荒凉,更多还有生活的无奈。春运时那一张薄薄的车票,载不动亲情的分量,太多人梦想在寻常日子里,依偎父母身侧,太多父母也希望每一天,都能有儿孙绕膝。

  理想的生活情境很温暖,真实生活却很

残酷。尽管很多人与父母天各一方,痛苦无奈,但也有人拥有亲情却毫不珍惜。硕士毕业生、深圳公务员廖某,是个从乡村挤进城市,拥有体面工作的“凤凰男”,最近却对从湖南老家到深圳帮助他带孩子的年近六旬的亲生父母施以暴力。这个在家里对父母辱骂殴打,残忍将老父亲咬伤的公务员,在单位却彬彬有礼,行为如他学历一样体面。

  曾几何时,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这种阴阳人的变脸现象,在权力场域里多次出现。然而,在家庭环境里,人性仍将复杂与丑陋暴露得淋漓尽致。我深知,道德批评是不宜的,但面对廖某打骂父母的人性灾难,恐怕只有让更多人们成为“道德见证”,才能让人们在未来保持记忆与警惕。这个社会有太多不幸,需要置于制度语境下来求解,但也并不意味着,在自家屋檐下残暴的道德灰暗,可以绕过道德谴责与个体追责。

  许多年来,有一道亲情计算题,深藏我心。这个计算题很简单,就是当你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不妨计算一下,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能有多久。我也是从乡村挤进城市,流落在很远异乡的人,平时与父母聚少离多,一年回故乡看父母的时间,很难超过一周。现在,我父母年近古稀,留守在故乡照顾近百岁的奶奶。千里迢迢的艰难行旅,差异巨大的生活习惯,艰难沉重的生存压力,都让我与父母团聚成为奢侈的事。中国人平均寿命只有72岁,我常想,就算父母活到百岁,按照现在的生活状态,这辈子我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年。每次这样想,立即悲从心来。

  我们无法来去自由,不止于有太多牵绕与羁绊,也因为人性自私。在异乡,我长年一个人照顾幼小的孩子,又得应付不算轻松的工作,很羡慕廖某能有远道而来帮助自己照看孩子的父母。父母赐予生命,为人子女这辈子,只应回报而无资格再去索取。人到中年,内心也会有太多委屈与脆弱,但父母怀抱,或许是最后唯一可以流泪哭泣的地方,却不应成为发泄撒泼之处。社会的、制度的、文化的太多因素,可能成为心灵苦难的存在与根源,纵然这些复杂外部因素是个人无法解决的,但个人却没有理由去毁掉人类固有的人性伦理底线。否则的话,在一个价值多元的分裂的、丧失共同信仰的社会,个体就很可能真的成为满地散落的珠子,最后连一个稳固笃定的依存地方也没有了。

  美国一些伦理专栏作家,也非常注重以身边的生活小事件,来展示一个个具体真切的“伦理情境”,来发挥这些“故事”的教化意义与警示价值。我以为,看待深圳公务员打骂父母事件,完全可以告别宏大叙事,回到人的自然情感体验层面,来维护传统家庭的亲情与伦理,来尊重人类基本的习俗与习惯。比如,包括那位廖某在内的成年人,很多时候,我们不妨叩问自己,这辈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还能有多少?

  人的一生原本就充满不测,一个人就算很幸运地躲过了自然的、政治的、社会的灾难,却不一定收获家庭亲情的温暖,因为小小空间里的价值与文化发生的碰撞,有时可能更加激烈,失去躲避的时间与空间。中国人不像国外普通人注重寻求宗教的帮助,一时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有效的文化救赎途径。那么,像公务员打骂父母这样引起人心普遍震动的“伦理情境”,自然有必要成为人性即将逾越底线的警示符。(单士兵 时事评论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