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
国人能忍,素来有名。但忍受不能被谬赞,很多时候与其画等号的不是“好受”,而是“难受”。唯有对民之承受与忍受保留足够的敏感与痛感,并于细节处发力寻求改变,方为寻求善政与善治之道。
如此感慨,源于13日国家发改委一位专家的高论,他劝国人“须将忍受更高的物价上涨率”,结果在网上遭遇板砖一片。其实,咱这里的专家,什么高物价,即便高血压,从来也都是“须将忍受”的。奉劝各位不要和专家怄气,刚刚过去的这一周里,别说国家大事,就咱身边就有不少事情确是在“忍受”中度过的。秉痛感起而改之,还是无痛感继续动员民众忍之,其中大有学问。
先说西安小寨小学,这所承担了外来务工者以及附近城中村租住户子女就学的新市民学校,竟然一个小院子里容纳了多家单位,车水马龙有如自由市场,“包容性”之大堪称最牛校园。偌大城市,居然腾不出一块可供孩子读书的清静之地?但新市民们对这所学校出奇地满足和知足,当一个社会群体长期保持匍匐姿势以获得前行的资格,天上的浮云,就成了他们难得一见的抬头一瞥。在这些新市民看来,除了有一所孩子“免费读书”的容身之所,其他的都是“奢求”,都是“非分之想”。我们无法把新市民对小寨小学进出混乱的接受誉为知足常乐的模范,这种令人心酸的幸福着实沉重。
有人说,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走的人多了,不只是有路,还有了路的“堵不忍惨”(白岩松语)。在西安这座急速驶向国际化的都市里,人们近来也屡屡有机会与国人一道体验“大堵市”的滋味。只可惜,那味道真的不好受。忍无可忍,咱就别忍,于是,西安打响了缓堵的发令枪:打通多条断头路,修建立体交通网———
大家努力在寻找将“堵市”帽子甩到秦岭以外的办法。只是咱这小民忍不住悄悄地想问一句:在“缓”之前,我们还要忍“堵”多久?
当新市民在忍受中接受,“大堵市”在忍受中寻求出路时,还有一件事,注定将在忍受中继续煎熬、直至包容地接受。有人从丢失物中嗅到了商机,西安几位大学生创办了一个“失物招领公司”,这让不少市民犯嘀咕。大家的口袋都不是铁打的,脑袋也常有程序错乱的时候,丢三落四难免,如果要付钱赎回丢失物,这不是二次伤害吗?但嘀咕归嘀咕,“失物招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的苗头出现,摆在我们面前的或许唯有痛苦的“解放思想”,以及对政府部门在“失物招领”方面公益性探索的希冀与督促———
有些阵地,政府公共服务不占领,商家就必然要占领。
有些事儿到了老百姓忍无可忍的时候,便唯有重拳铁拳上场。“一个月违法20多次,还要这样的司机干什么?”随着主管领导的质问,渣土车司机把自己又推到了新一轮“严打”的对立面。近日,西安市建筑渣土清运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办公室召开第二阶段整治总结大会,宣布对查出的违法清运车辆和人员的处理决定。整治办主任说,第三阶段处罚措施将更严、更狠———你越狠,老百姓就越期待。
对于我们的小日子,掰手指头加上脚丫子,数来数去,那些须将或正在“忍受”的还真不少。都说,蚂蚁的力量再小,也可撼石。唯有持续的,哪怕点滴的撬动,才不必事事“须将忍受”,方能避免在忍受中陷入死结。生存于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需时时保留一份痛感,寻求一份改变———
只要有痛感,谁都可以了不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