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难纪念碑 铭记伤痛还应镌刻反思

(2010-08-17 15:38:09)
标签:

杂谈

■ 田德政
    甘肃省舟曲县县长迭目江腾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舟曲当地政府计划在8月7日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原址建立“自然灾害科普基地”,并建“8·7”遇难者纪念碑,纪念碑将刻上所有遇难者的名字。根据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指挥部的数据,截至8月14日16时,泥石流灾害致使1239人遇难,505人失踪。
    为了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昨日举行了全国哀悼活动。毋庸置疑,随着救灾活动的进一步深入,舟曲将迅速进入灾后重建工作。对大多数幸存者而言,灾难已成过去,生活仍将继续。我们在抚慰伤痛之时,更应振奋精神,投身到灾后重建大潮中来。舟曲将在灾害原址建立“自然灾害科普基地”,并建遇难者纪念碑的构想,让民众有表达哀思的场所,无疑是面对灾难的务实之举。
    不管我们怎么恐惧灾害,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灾难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记录灾难供后世研究、反思、教育的保存,也是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重大自然灾害,我们还没有像舟曲这样,能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科普基地”。虽然唐山大地震后补建了纪念场所,但遗存的保存稍显滞后,遗留下的资料、文物等更是所剩不多。舟曲能够在灾后马上构想建立 “自然灾害科普基地”,是对灾难认知的巨大进步。
    正如舟曲县县长迭目江腾所说:“这是对亡者的纪念,也是为生者祈福,让更多人一起祈祷和平安康。”但不论是灾害科普基地还是纪念碑,不应只镌刻着伤痛,更应铭刻反思。建纪念碑也不是为了博得别人的同情,而应是对灾害的自警。舟曲是泥石流等灾害的高发区,科普基地的建立,更应该提醒人们增强防灾意识,减少无谓的伤亡。纪念碑的价值,除了是灾难的印记,更应是民族成长历史的再思考、民族成熟的见证。
    不必回避的是,由于长期的贫穷,导致许多人产生了穷怕了的心理,一出现能够摆脱贫穷的机会,就不择手段、涸泽而渔。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发展的条件有限,除了向自然“挖潜”外,没有更多摆脱困境的办法,一些自然灾害也频频在这些地方出现。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不计后果地开发,必将导致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生产系统遭到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是迟早的事。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中国人最大的劣根性,就是善于遗忘伤痛,容易麻木不仁。一次两次的灾难可能会对我们有一些警醒,可是接二连三的灾难,就会使得人们麻木起来。因而,必须对灾害进行反思,对灾难遗存的保存,才是最好的抢救。对自然的蔑视与不自量力,才是各种灾害发生的根源。人类还没有强大到人定胜天的地步,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如果我们不能铭刻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好了伤痕忘了痛,那么这样的灾难还将会重现。
    因此,舟曲泥石流之灾,我们不妨看作是大自然又一次对人类的警告,对人类虚妄行为的羞辱。当然,如果没有对灾难带给人类的痛苦的深刻体察,人类不可能真正产生应对灾难的精神力量。正因为人类在灾难中感到自身的脆弱,才因此变得坚强。正因为灾难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一种羞辱,才让人类在这样的灾难中,铭刻与反思,自省与忏悔,清理与拯救,在与灾难抗争的过程中,才凸显了人类尊严的价值。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对于那些遇难者的黯然离去,我们总有难以言说的痛楚。也正因如此,在这个伤心地竖立起一块灾难纪念碑,镌刻着我们的伤痛,以寄托生者绵绵无尽的哀思,实在是很必要的。但与此同时,镌刻着我们的反思,镌刻着因人类的无知而给自己带来的羞辱,或许会更有反省价值。因为,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就是敬畏人类的尊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