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利的并购考验进入中盘

(2010-08-04 14:45:22)
标签:

杂谈

    历经短短8个月的时间,吉利与沃尔沃汽车正式“联姻”。本月2日,吉利董事长李书福与福特财务总监刘易斯·布思签约,吉利以13亿美元现金外加2亿美元票据的支付方式,正式交割福特旗下沃尔沃轿车资产,而这一收购金额较3月底的约定价格缩水了3亿美元。效率高、价格低,吉利收购沃尔沃堪为民企海外并购的经典案例,也是我国经济迅速崛起的一个缩影。但需要提及的是,在高调收购博得满堂喝彩之后,吉利如何成功驾驭这个百年汽车巨头,仍然是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话题。就此而言,这场海外并购的考验才刚刚拉开序幕。
    近一段时期,中国企业尝试海外并购的案例并不少见。在外界看来是“蛇吞象”并购行为的背后,民族企业的雄心壮志可见一斑。正如当初中国的家电企业在称霸全球之后,TCL和海尔尝试走向国际化;中国IT硬件生产企业达到世界第一大规模后,联想会去并购IBM一样,并购海外汽车厂商的努力也不曾停止。虽然在吉利汽车取得并购成功之前,曾有腾中重工尝试收购通用悍马的失败,但企业走出国门的勇气应当得到首肯。其实,腾中重工是一场没有充分准备的海外并购,而吉利则是一个胜算较大的海外并购。前者不具备整车生产资格和能力,这本身相悖于既有的行业规则,再加上悍马品牌不符合节能定位,并购失败不足为奇。与之相比,吉利则正处于汽车生产品牌升级的阶段,极力要摆脱“低端车”的固有印记,而收购濒临危机的沃尔沃,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当然,这也离不开中国国力提升的大环境支持。比如,欧元近期对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在客观上降低了吉利的收购成本;又如,国内各级政府对吉利海外并购的申请积极配合与支持,有效地缩短了审批进程。凡此种种迹象表明,吉利并购福特恰逢“天时、地利与人和”。
    当吉利收购沃尔沃在国内企业界留下浓重的一笔后,今后的整合运作则成为下一道重要课题,就此而言并购成功的考验步入中盘。表面看来,海外并购的成功有助于迅速获得国际巨头的市场影响力,企业规模也随之扩容。但实际上,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并非易事,而且国内外企业文化迥异、市场消费习惯也大相径庭,稍有不慎则可能致使并购后的运作结果南辕北辙。从此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间潜藏的风险。对此,吉利高管也向媒体坦承,“(沃尔沃汽车)国产化必须十分慎重”。
    并购喧嚣落幕之后,吉利的确需要冷静量夺未来的战略与战术。事实上,在中国消费者眼中“吉利”是一个低端品牌,甚至其所推出的自有品牌“豪车”一直都是网友的笑料。更为关键的是,对比家电产品使用的私密性,汽车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更带有个人品位的象征,所以品牌定位对于汽车销售的影响力要远大于家电行业。中国的消费者可以因为国产家电便宜而购买,但是至少从当下的品牌影响力来看,如果在一辆沃尔沃的车标旁边加缀一个吉利的标识,那么很可能负面影响沃尔沃的销量,而且无法快速提振吉利自身的市场定位与价值。因此,吉利在拥有沃尔沃品牌后,切不可放弃提升技术水平的努力,“吉利”与“沃尔沃”之间的品牌落差需要多方努力予以弥合;而且在企业管理方面也需要具备与国际化相匹配的实力。
    透过这一并购案例,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喷薄而出,同时也极大地提振了国内企业的自信心。由此,吉利今后的运作轨迹承载着民族厚望,当以谨慎待之。(马红漫 经济学博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