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用的便宜药“躲猫猫”,政府不能“打酱油”
(2009-08-11 14:58:15)
我们不是见不得“新药驱除旧药”,但如果只是市场基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就没理由让老百姓买单。政府应该充分考虑药品的民生性,保证有效低价药的供应。
这两天,西安与榆林之间上演了“千里送药”的温情一幕。清涧县新生女婴晓晓患化脓性脑膜炎,却满榆林找不到最有效也很便宜的药品“乙酰唑胺片”。经报道后,作为替代药品的“醋甲唑胺”已在西安找到,并通过多种途径送往榆林。
不由得想起了教科书里的《为了61个阶级兄弟》。这是社会力量的一种集体救助行为,让人温暖,也令人心生酸楚:找的是非常罕见的灵丹妙药吗?不是,找的只是一种非常普通、非常便宜却可能非常管用的药。但它却玩起了“躲猫猫”,并且很可能已经“自绝于市场”了,令大家费尽周折也只能找到“升级版”的替代品。
出现这一幕奇怪吗?类似的医疗困境早已屡见不鲜。想想看,在我们身旁,有多少“好用的便宜药”突然就找不到了?又有多少穿上了“新马甲”,以“贵族”的身价被推介到我们面前?想想看,当我们拎着一堆五花八门却搞不明白的“新药”走出医院时,又是多么怀念昔日那几毛钱、一张纸包几片药就能治好病的日子?
这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想提出一个严肃的命题:药越做越豪华、越做越高价、民众支付的代价越来越大,难道我们在药品上的市场繁荣,就应该是这样子的吗?据说中国已经成为奢侈品市场眼里的“天堂”,但在药品市场,经得起这样的“奢侈式发展”吗?
我们不是见不得
“新药驱除旧药”,如果是基于质量上的改进、药效上的提升而新药频出,甚至涨点价格,我们乐观其成———
这也算是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但如果只是市场基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如果根本没有那么多什么新药,只不过是频繁地“新瓶装旧酒”,我们就会很不高兴———
这是药品市场化过度的弊病,没理由以发展的名义让老百姓买单。
单纯按照市场逻辑,管用的低价药虽然对老百姓有利,但整个市场却难有“利”,无利不起早,厂家不爱生产,药店不爱销售,医生不爱开方———
似乎也属必然,甚至正是“市场之手”发挥作用的表现。但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光靠“市场之手”来决定格局,更不能被一些一心逐利的大药企的利税迷住了双眼。充分考虑药品的民生性,以各种政策保证有效低价药的供应,是“政府之手”的分内职责。
好用的便宜药“躲猫猫”,政府不能以不干预市场作借口,不闻不问
“打酱油”。目前有待下大气力解决的问题很多:包括对生产销售国家基本用药、便宜药企业的政策支持;包括从源头上规范各种“新瓶装旧酒”的替代药品;包括建立药物短缺监测报告处理机制,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包括采取价格调控措施,抑制药企自主定价及药品价格的膨胀上涨趋势……
社会的自我救助越温暖、越感人,政府越应该有决心、有动力。当发改委二十多次降价令也无法撬动药价坚冰之时,政府不应该心灰意懒,放弃努力,而应该愈挫愈勇,以符合市场经济的“有所不为也有所为”的调控方式,呵护中国药品格局的健康发展,为老百姓用上放心药、便宜药、有效药而不懈努力———
这也是新医改的方向所指。不要以为几毛钱治大病很“老土”,几万元治小病才“现代”,恰恰相反,用最少的代价治好各种难治的病,中国医疗才有骄傲的资本。
(相关报道见A3版)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