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商评论
华商评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130
  • 关注人气:5,2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外并购需要支持而不是棒杀

(2009-06-07 15:04:23)
标签:

杂谈

  一连串的新闻在冲击着人们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观念。先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国内民企突然要收购通用旗下的悍马公司,随后则是中铝酝酿已久的入股力拓却突然搁浅,并最终以力拓联手必和必拓而告终。
    中铝收购力拓一事,从当初的签约到今日的悔约,对于国内的金属加工行业而言可谓“全盘皆输”。按照当初的完美设想,中铝通过入股力拓,能够让国内企业的经济利益直接渗入澳大利亚铁矿石垄断巨头之中,从而避免了每次铁矿石价格谈判的被动局面。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力拓抛弃了中铝,并转而与本国的必和必拓合并,这意味着原本还是三足鼎立的铁矿石行业,最终变成了澳大利亚“两拓”与巴西淡水河谷两家独大。由此,非但垄断没有被打破,反而变得更加坚不可摧。无怪乎“两拓”自己都用“无可匹敌”来形容他们的合并。
    无须讳言,对于国内金属加工企业而言,这样的结果实属“完败”,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效应都是如此。“两拓”合并对于正在进行的铁矿石价格谈判而言,更是蒙上了一层阴影,国内钢铁企业期望铁矿石价格降幅40%以上的愿望已很难实现。
    关于中铝收购败北的原因,各类分析已经汗牛充栋,但其间不乏感性多于理性的见解,最为典型的就是所谓“政治因素”的说法。诚然,西方国家一直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持偏于敌视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因素会完全超越商业规则。事实上,中铝与力拓前期的谈判推进非常顺利,丝毫看不到所谓政治因素的阻碍,而之所以会突然中途出现变故,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在中铝与力拓谈判之初,全球资本市场都因为金融危机而陷入困境,力拓也因此而出现了资金紧缺问题,彼时中国企业强大的资金实力成为最大的竞争优势。但是近期,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好转,资本市场的融资环境也开始重新复苏,力拓不仅自身的经营状况有所优化,而且也有能力提出更高的市场要价。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若隐若现的所谓“政治因素”,才会促使“两拓”牵手而中铝被弃。
    换言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固然存在困难,但是对于战略性关键时机的把握也非常重要。对此,笔者倒更想提及腾中重工收购通用悍马的案例。国内评论界对此几乎都是批判否定的声音,除了一些依照汽车产业规律的分析外,甚至不乏对于腾中重工借此而“洗钱”、“炒作”等的人为猜测,总的结论就是两个字——— “胡闹”。固然,基于汽车行业经验看,此收购案成行后的市场经营结果是存在一定疑虑,但这并不是据此而轻易全盘否定国内企业海外市场收购努力的理由。
    事实上,与国内评论界的悲观完全不同,来自美国白宫和通用企业内部的声音则要积极了许多,甚至表达出极大的期许。国内外的巨大分歧,原因正在于美国汽车产业的恶化程度。以通用企业宣告破产保护为标志,表明美国汽车业已经跌入历史谷底。由此通用迫切希望能够尽快实现产业重组,走出困境,而这正是中国企业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正如同中铝当初顺利与力拓签约一样,在经济形势极端恶化时期,商业规则才能够发挥出积极助推效应,而所谓的“政治因素”此时则只能做出让步。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便退一万步来说,哪怕腾中重工根本不具备任何汽车生产和经营能力,但至少一点,在把握历史性战略机遇的能力上,该民企已经超过了国内的三大汽车巨头。而从收购的具体目标看,如果腾中重工考虑的只是在被收购对象经营趋好后就转手卖出的计划,这极有可能成为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而这样的并购行为本来就无需对汽车技术的过高要求。
    既然如很多批评者所言,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的阻碍重重,那么我们就更应该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每一次的海外扩张努力,而不是动辄以大棒否定,这才是中铝失败所带来的真正启示。(马红漫 经济学博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