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高考:功夫亦在“诗外”
(2009-06-07 15:02:52)
标签:
杂谈 |
■ 毕诗成
中国进入高考时间!别看大家都在喊“平常心待之”,但这两年热度却是有增无减。政府绷紧神经,社会如临大敌:周边不得有噪音,公园不得夜唱歌;私家车出租车公交车联袂爱心送考,怎么吃怎么睡怎么穿专家上阵支招;公安局防作弊环保局防污染,供电局防停电交警队防堵车……说“关爱到牙齿”似乎丝毫不为过。一个社会能如此无微不至地为每一个考生创造良好应考条件,让人感动,也让我们这些“过来人”羡慕不已。
大家严阵以待,关注每一个细节,目的就是为每一个孩子扫清每一个可能的障碍,呵护一个公正、平等、不受侵扰的“高考正义”。而近段时期发生的一些事情,则有理由让我们在这开考的一刻想得更多:高考这个平台作为莘莘学子践行梦想的通道,绝非只包含在这两日考场之上,高考内容改革、招录制度规章、考生加分细则,甚至包括大学的培养思路、社会就业状况等等,都紧紧地附着在这个通道之上。相对而言,两天的特事特办、嘘寒问暖更容易做到;相比来说,考场之外的这些环节公众更难以参与着力。正因如此,在全社会都在积极严阵“护考”之时,我们更要提醒:呵护高考,功夫也要用在“诗外”。
沸沸扬扬的湖南罗彩霞被冒名事件及随后而出的同类报道,暴露了招录体系之中仍有可钻的空子,且绝非一人一例。从冒领录取通知书,篡改个人信息,再到高校违规操作,有人感慨为何能一路绿灯?或许,每一处“绿灯”都隐含了一个可以伤害其他考生权益的漏洞,唯有仔细查找,认真修复,才能令考场上高技术严防作弊保护下来的“正义”得到充分捍卫。
而浙江
“航模加分者多来自权势家庭”事件,则让很多地区不规范、不公平、仅受惠于少数“特权考生”的种种加分项目浮现,令很多学子只能自嘲为“裸考”。舆论之下,有关部门表态要加强“特殊加分”的审核和监管。让大家在起跑线上便能被公平对待,是一项持续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潜规则”被挖掘出来公开讨论本身的进步性充满期许。
“诗外”的功夫还有很多:根据今年各地高校陆续公布的高招计划,许多重点大学都压缩了所在省市的招生计划,扩大了在外地的招生名额,这是可喜的进步,但离教育部要求的“将本地生源控制在30%以内”普遍尚有差距。这种教育资源与高考录取成绩的地区差异问题饱受诟病,以公然的、看得见的“规定”制造着公然的、看得见的不公,没有理由被持续地容忍。而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等问题,更有待于通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等的制定、实施来逐步化解。另有数据显示,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84万人没有报名参加高考,是有媒体所言大学就业压力的倒逼,还是这个上升通道里有其他的障碍?都应该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审视,以“放弃”来“参与”高考的考生,同样是“高考正义”需要关注的一部分。
某种意义上讲,高考正义就如一道双曲线,尽管可能永远不会和轴绝对相交,却要追求无限的逼近。不管怎么说,高考仍是迄今国内相对而言最公平的“科考”,千百万青年学子的未来之梦仍在这里苦苦寄托。我们梳理了不少问题,并非要制造一种不公平幻象的干扰,恰恰相反,提示这些问题是希望让考生知道,我们乐见无微不至的考场呵护,却也不会忽略他们“或许有”的隐忧,不会忽略考场之外那些同样等待呵护的“高考正义”。那是一项更艰巨也更重要的工作,却将决定“高考时间”里“关爱到牙齿”的呵护是否会被偷偷“打折”。
中国进入高考时间!别看大家都在喊“平常心待之”,但这两年热度却是有增无减。政府绷紧神经,社会如临大敌:周边不得有噪音,公园不得夜唱歌;私家车出租车公交车联袂爱心送考,怎么吃怎么睡怎么穿专家上阵支招;公安局防作弊环保局防污染,供电局防停电交警队防堵车……说“关爱到牙齿”似乎丝毫不为过。一个社会能如此无微不至地为每一个考生创造良好应考条件,让人感动,也让我们这些“过来人”羡慕不已。
前一篇:余大师的表演唱
后一篇:海外并购需要支持而不是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