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防卫有力,正义才能免遭践踏
(2009-05-06 14:55:11)
■ 王 聃
即将大学毕业的湖南邵阳市人罗彩霞,偶然发现2004年高考后自己的身份信息被同学王佳俊盗用,在曾被评选为
“全省人民满意的公仆”的王佳俊当地官员父亲的运作下,冒名顶替她被贵州师范大学录取。而复读后再次考入大学的罗彩霞,现却因为身份问题,面临被取消教师资格证等系列问题。(5月5日《中国青年报》)
唯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面对权利的被剥夺比面对贫穷更让人窒息。只因自己出身于无权无势的农村家庭,所以被官员家庭黑手“幸运”选中,成为一起锦上添花般官员女儿冒名升学的牺牲品。“狸猫换太子式”的罗彩霞遭遇,读来让人颤栗,颤栗于权力的可怕与猖狂。而更具有反讽意义的是,一手操作冒名事件的王佳俊父亲,竟然还是官方认可的“好官员”。
但这些我都不想再提及,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偶然的教师资格证注册事件,没有由此引发的种种因冒名造就的现实疑点回溯,真相距离罗彩霞的发现还会有多远?对每一个人来说,回答这样的疑问显然都太茫然。让人依旧无法轻松的,恰是这起冒名事件的水到渠成与久藏不露。当一起公然行之权力乱舞事件的“正义”,需要当事人的偶然发现才能“相遇”,这不能不说是比冒名顶替更令人屈辱的屈辱。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偶然遇见”的机会,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像罗彩霞再次考上了大学,他们也许早就跨上了为生计前去打工的火车,抑或早早生儿育女,一辈子都被蒙在鼓里。意外发现的冒名顶替事件所指向的,其实是大面积的制度沦陷。户籍资料的轻易窃取、通知书的冒名顶替、相关就读手续的办理、大学入学过程的顺利:每一次“轻松跨越”中,固然有着王家人的全力运作,但都是一次次制度失守的苦涩反证。因为正义没有“旁人”来加以捍卫,所以只能靠当事人“偶然遇见”。
直面没有旁人的正义,我欲哭无泪。而恰如网友所说的那样,这不仅是罗彩霞的遭遇,也是当事人王佳俊的悲剧,因为年幼无知时父亲的违法举动,既将现在的她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更使她将面对被退学等更多的未知命运。而事实上有没有一种免于两伤的可能?无疑这很大程度上既取决于权力所有者“父亲”的自我约束,更缘于高考升学制度的严格设防。有着制度的防卫得当,即便有鲁莽得被冲昏头脑的“父亲”公牛般闯进,满地狼藉的冒名顶替“公地悲剧”还会酿成吗?
可以预料的事实是,基于媒体的报道和舆情的沸腾,这起冒名顶替事件会“更快”地接近真相。而那些制度与执行的完善,那些不需当事人“偶遇”,制度性“旁人”即可校正的正义获得,要经过多少任重道远才能“更近”地抵达?直面这样的追问,让人低回。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