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晓辉
查阅报纸,4月6日《齐鲁晚报》的这则新闻题目原是《那些“出售地震”的人们》,但到了网络上,题目已经被替换做了《北川部分居民以地震为卖点谋生,疑发国难财》。各大门户网站几乎一律将题目重点放在“国难财”这样刺眼的词汇上。在“5·12”一周年即将来临,在清明北川公祭刚刚过去的时刻,这样的用语,如果不是冷血博取点击率,就是真的对地震中生命陨落之痛从来隔膜。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才不到一年,剧痛却已有忘却的可能。将灾区民众用以谋生的买卖地震资料光盘的暂时生存方式,赫然冠以“国难财”的字眼,吸引网民点击。我不相信编辑在做这样的题目时没有考虑到道德上的风险,没有考虑到网民纷起围攻的怒斥,但商业性生存环境下,道德已经被事实证明是可以被轻易攻陷的。
网络上讨骂声一片。一张碟片挣几块,一本画册挣几块,一天挣得几十块,这样的小营生,不过是略可免于生存之虞,怎么能算得上“发财”?“除了卖给顾客时扫两眼,我平时绝不看这些东西,其他卖主也一样。其实本地人买的很少,都是从废墟里爬出来的,那场面不用看都能记一辈子。”摊主的心情,即便不说出,相信读者也可体悟得到那份难言的苦痛。以祖辈生存之地的倾覆和亲友的顿逝之痛为“卖点”,情何以堪?如何算得上发“国难财”。小摊起名“自力”,只不过摊主期待自力更生,从废墟上重新找到生活继续下去的信心而已。若真的追究发国难财,恐怕他们靠卖几张无版权地震光盘的谋生方式是没“资格”称得上的。
将灾区人一个谋生的小营生冠上“发国难财”的帽子,我从里头嗅出一丝将苦难商品化的味道。这样说,不是说摊主老人将自己曾经的苦难刻录成光盘卖给游客,而是说我们竟然对这样的生存也可以用
“发国难财”的词汇博取眼球的行为!这让人怀疑,苦难遗忘症已经开始病发?
恐惧这样的遗忘。不仅仅是不能遗忘瞬间被夺去的生命,也不能遗忘幸存下来的更多的人们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生活开始恢复以后,有的人开始外出打工,现在,因为灾区重建任务中需要消化大量劳动力,大批青壮年灾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也得到暂时解决。当然,这只是阶段性的,一旦重建任务完成,他们仍旧面临重新就业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只能就地解决自己过渡期生存的老弱者怎么办?
随着拆迁规划,这些摊主的生意很可能要黄了。他们以后做什么,恐怕更多是相关部门如何帮扶的后续问题。作为一个远离灾区的读者,我们在读这样的新闻的时候,在我们孜孜不倦地争论于是否发国难财的时候,小心,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遗忘逝者的危险,同样面临遗忘幸存者生活出路问题的危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