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
就在上个月,中石化在陕大部分地区率先下调0.5元成品油价。不日,陕西中石油也作出回应,选择临近中石化的加油站执行降价措施。中石化此后又再度小幅降价。二十多天的三次暗战让消费者得了实惠,也给消费者以“油价还可以降”的惊讶,就连有专家也都大胆放言预测近期油价可能继续降低。
现在,两大巨头或将共同涨价,油价可能将恢复到“价格战”之前的水平。近乎残酷的事实再次证明,预测油价是件多么不靠谱的事。众所周知,中石油和中石化几乎把持着国内绝大部分的成品油市场,其一举一动直接牵涉到所有用油者的利益。这些年来关于油价降低的预言,包括与国际油价接轨的传言,以及盼望借燃油税改革打破油价坚冰的呼声,此起彼伏。可直到现在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还是雾里看花,只在近段时间里,两大石油巨头在国内市场擦出火花,纷纷开始降价,倒是让人看到些许希望。或许正应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老话,饱经油价上涨之苦的消费者在迎来短暂的降价后,又不得不面对现实。
石油是商品,但国内油价的涨与跌却不受市场影响。只在国际油价上涨时,两大巨头哭着喊着要涨价,等到国外都跌破40美元了,就不见要与国际接轨了;而作为消费者,一旦听说国内石油库存减少,就一定读懂了话外音———
要涨价了。这个道理很简单,库存降低,供应会减少,按照“市场规律”就要涨价。可是,库存多与少就掌握在两大巨头手上,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左右市场,换言之,两大巨头很大程度上能够掌控价格,可以从容选择涨与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成品油价格形成上已经完全扭曲和失真。
每每论及国内石油行业,必然绕不开垄断的病因。但有调查显示,世界上76%的国家只有一家石油公司,剩下20%多的国家也不超过3家石油公司。单从数量上说,中国构成了竞争的条件。不过,国内两大石油巨头为何同穿一条裤子?即使在国家政策允许的价格范围内,往往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执行高油价。无可否认,两大巨头事实上的
“价格联盟”坚不可摧。近期在国内各地挑起价格战也不过是红红脸而已,远未到撕破脸皮的地步。
至于两大石油巨头结成的
“价格联盟”,这些年来也没少受批评。《价格法》中就明令禁止经营者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的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在油价问题上,消费者从来就没有找到过作为上帝的优越感,只剩下任人摆布的无奈。
可见,两大巨头控制了价格话语权,默契配合着编演了一出价格战闹剧。跌一点、涨一点,中间全然是两大巨头的强势摆布,其间哪里有消费者一丁点的声音?如果能把油价引入听证程序,对于保护消费者利益以及制约石化巨头等强势利益共同体都会很有好处。此前有关油价听证的呼吁时有耳闻,2007年有关部门却以
“油价未列入价格听证范畴”来回应,在去年燃油税改革中,发改委相关官员依然表态“正在整理研究民众意见,不再召开听证会了。”整理意见莫如亲身倾听,既然油价从没有听证过,让我们再次为两大巨头和相关管理者普普法———
《价格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相关报道见A3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