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永峰
“200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日前在昆明揭晓,共有杭州、宁波、昆明、天津、唐山、佛山、绍兴、长春、无锡、长沙等10座城市入选,其中杭州由于连续五年在调查推选活动当中名列前茅而获得金奖。
在中国搞城市排行榜其实是件“找骂”的事情,名额总是有限的,竞争总是激烈的,条件总是苛刻的,面孔总是熟悉的,反应总是怪怪的。究其根源,问题出在对何为“最具幸福感城市”理解的分歧上,迄今公众也并未搞清楚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与市民何干,对市民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该评选沿用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幸福学评价体系,涉及自然环境、交通状况、赚钱机会等12个指标。这些指标,涵盖面确实广阔无比,将一个人在城市里的生活工作学习出行等皆兼顾到了。但要达到12个指标中的每一个,都需要有大量的软硬件设施的投资。比如交通状况要达标,少不了空中有飞机,路上有轻轨、立交桥,地下有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比如教育水平,一定得从幼儿园到大学一个也不能少,而且必须师资力量雄厚……这些都得投资建设,都需要一个庞大的城市市政建设作为依托,甚至需要由一系列庞大城市构成的城市带来支持。
所以,我们看到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它们都是大城市。从理论上说,也只有大城市的规模和财政能力才能够满足这12个指标,才配得上“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标签。
可是,城市太大就容易产生城市病,人口膨胀,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大,因此,国家提倡的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而现在各地城市涌现出来的跨越式发展成特大城市之风潮可谓风起云涌,令人担忧!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不过是大城市崇拜风的一个锦上添花的噱头而已。(相关报道见B1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