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兄弟当年在美国的时候

(2008-12-20 14:29:29)
标签:

杂谈

五岳散人专栏

 

    有个句式被人诟病很久,开头是“兄弟当年在美国的时候”,后面也就开始痛说革命家史或者吹牛如何风光。这次我也想用这个句式开个头:兄弟当年在美国的时候,那可是真想王致和的臭豆腐啊。
    中国人在国外的时候说起想家来,其实80%都是在回忆当年家乡的风味,而在美国之类的地方,家乡风味颇不易得。一个是路途遥远,一个是当地的食品管理太严格,好多我等视为绝品的美食小菜,到人家那里检疫什么的不是很困难就是不过关。弄得思乡之情往往变成了思食之意。
    想起这陈年往事,是看见《法制晚报》的报道云:临近年底购物旺季,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检查中国大陆进口食品“超严”,致使洛杉矶众多华资公司近百个货柜的食品无法及时上架,而且专门查的是“腐乳”之类的东西,未免就此发上一点感慨。
    其实稍微熟悉西洋菜式的人都知道,所谓奶酪者,也是发酵、长霉之后才能成为盘中餐的。说起来有些乳酪的味道,还真是跟臭豆腐有一拼。但人家就可以通行无阻于市场之上,除了文化差异导致那些市场能够接受以外,另外还是有其他原因的。
    我个人相当怀疑的是,我们这里把出口的“腐乳”之“腐”字直接就翻译成英文了。这个毛病在出口产品的翻译中屡见不鲜,看上去是直译而没什么错误,实际上是大错而特错。您想,直接就是“腐败的豆腐”,要是不查你才是怪事。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化推广确实是不足。别看挟强大的技术优势之下,国人出去以后第一个想做的生意往往是中餐馆,实际上从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角度来说,就我个人的经验看,西方更认可日本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这固然与当年一段时间闭关锁国的政策有关,但不得不说人家在这方面做得确实很好,是有目标、有系统地宣传自己的文化。
    我总是觉得这个世界上好多事情容易起冲突,往往都是交流与沟通不够造成的,不论是一罐 “腐乳”还是互相叫板,除了极少数的例子外,往往都是双方根本没明白对方的意思,甚至就如同这个腐乳跟他们的乳酪一样,其实未必有什么差别,一个语境转换往往就是乳酪可以而腐乳不行。
    文化如此,其他的很多东西也不是根本的冲突。当然,有些时候很多人更喜欢强调不同而不打算说明我们的腐乳与他们的奶酪其实从理论上没啥区别,非要说自己的东西具有超乎寻常的独特性,以至于从自己这里就没打算融入这个世界。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说了,接轨这事儿在某些人看来实在是罪大恶极的——— 除了跟高位时期的油价接轨以外。
    正值年根的时候,看来很多在国外的同胞思乡之情就因为这些误解以及其他,可能依然需要借回忆而怀想家乡美食了。而为了将来能让我们走遍世界各地都吃上腐乳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看来系统地介绍中国融入这个世界也应该有些许的加速。国外已经有很多地方直接就用上音译称呼 “豆腐”、“功夫”,能更进一步,相信也未必是什么难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