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
(2008-12-15 14:34:38)
标签:
杂谈 |
■ 叶志军
在“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公序良俗社会里,有时候,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不像是一枚和谐硬币的两面,倒有些类似“东风还是西风”的二选一,甚至是小品中“先杀驴还是先杀猪”的脑筋急转弯。弄不好,“先杀谁都不好使”。
时隔多日,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季羡林先生的“藏品门”并没有随着官方给出的说法而偃旗息鼓,反倒随着季先生之子的出现愈发扑朔迷离。到底是“父子失和”?还是有人从中阻挠父子相见?进而使“丢画”之事不了了之。除了当事人等,局外人无从知晓。窃以为,无论事情最后能得出怎样的结论,但13年父子不能谋面,情何以堪?倘若矍铄如季老、名望如季老,“藏品门”尚为“罗生门”,遑论其他。
同样身陷“寿则多辱”魔咒的不止季老爷子一人。单位为防养老金被冒领,要求老人开证明“还活着”的怪现象又一次出现,再一次提醒善良的人们,郑人买履固然可笑,而对视民生而不顾的“冒号”们来说,这不是一种理智,而是一种冷酷。没有人会相信这样的“执政”是为民。
在文明国度里,理智与情感是社会列车的两道钢轨,并行而不悖。它们的契合度往往决定着这班列车的平稳、安全与高速。但是,在现实世界里,若想使得理智与情感达到一种动态平衡,是个自古已有的命题。善于思辨的西方哲人对此的观点是,在法律理想国里面,享受法律之下的自由是要付出灵魂上的代价,人的灵魂要追求自由需要逃逸。
这话听起来有些拗口。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遇事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就事论事,既不要顾左右而言他,也不要敲山震虎地意在沛公。“山西检察官进京抓走央视女记者”究竟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或者另有其他?我们盼望有关方面在理智与情感之下给民众一个合理的交待。
举世瞩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胜利闭幕了。在“国十条”之后,明年经济五项重点任务高屋建瓴地给大家吃了一个“定心丸”。从感情上讲,大家走出经济困局的心情同样迫切;但从理智上说,如何保证“定心丸”能够顺利地消化、吸收,也是个极其宏大的问题。
尽管
“成都向困难群体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被解读为积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拉动内需,但以兄弟看来,这种作派颇似给每年一度的“送温暖”穿个马甲;与此相比,“由地方政府以地方财政收入作担保的市政债有望明年推出”的说法,或更让人脖后一凉。地方政府发债后无法偿付而出现“破产”姑且不论,拿什么来保证以后每个人的工资袋里不包含地方债券?
如此看来,选择与理智为友还是和感情为伴,还真就不是自己说了算。同样是小学生,一个给《人民日报》写信
“恳请有关部门主持公道”;一个则是撰写《我对她的爱情》的“雷”文。面对这些过早涉足成人世界的孩子,何为情感哪是理智?一时间真的无法厘清。我们这些“大人”,是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地赞一句,还是应“难得糊涂”地叹一声?
在“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公序良俗社会里,有时候,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不像是一枚和谐硬币的两面,倒有些类似“东风还是西风”的二选一,甚至是小品中“先杀驴还是先杀猪”的脑筋急转弯。弄不好,“先杀谁都不好使”。
前一篇:破解“执行难”不决定于法官的勤勉
后一篇:大学生村官更需一条制度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