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是突破大学生就业瓶颈的契机
(2008-12-11 14:49:56)
标签:
杂谈 |
■ 马九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用这阕《声声慢》来形容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恐怕能引起些许共鸣,因为不仅人保部副部长张小建曾表示“明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而且社科院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也预测,“2008年底有10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2009年还将有592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本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从上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开始,日益增长的供给与相对稳定的岗位需求之间形成矛盾,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空前地加剧了就业难问题的社会化隐忧。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显现多年后,“扩招的必然后果”逐渐流于表象和简单,而更深层次的一些机制因素、体制因素、职能转变因素,成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瓶颈所在。
沿着大学生就业的逻辑线条梳理,首要的深层次问题在于高校。最主要的就是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机制与功能,此类机构当下更多提供着一种粗放式的服务,比如仅仅联系几场招聘会、提供一些就业信息。在带有相当计划色彩的高校里,很多课程安排、专业设置等,常滞后于社会,大学生的规划、技能最后很难与社会需求对接,此种情势要求高校必须提供更加专业精细的服务来连接高校与社会。这就要求高校应当开拓创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规划服务,以专业的人力资源搜集最全面的社会岗位需求,提供完善多元的契合市场的技能培训,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指导与相关信息,使高校的就业服务机构发挥大学生就业发动机的关键作用。
同时亟须突破的是制度瓶颈、政府部门服务职能转变。当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孤立无援,尤其需要来自公共服务部门的帮助。在当下很多地方、不少行业,依然存在对户口等诸多身份的限制;虽然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诸多优惠,但具体的创业指导、绿色通道、信息提供等等具体环节上,仍存在模糊与冷落之处;与就业相关的公共部门对就业需求等数据统筹、资料分析上还存在诸多空白处。当高校的就业服务不完善,政府的就业服务跟不上,大多孤立无援的大学生就只能靠“四处撒网”的方式找机会、碰运气。
从劳动力知识结构看,我国从业人口中的高等教育者比例仍然较低,这也从侧面说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瓶颈不仅是简单的“供求”,更包括诸多深层次问题,当然也有大学生自身的意识短板因素。在危机的“重压”之下,高校和政府需要将危机之压力化为对深层次问题改革的动力,在危机中找寻变革的契机与勇气,逐渐理顺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之痒。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用这阕《声声慢》来形容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恐怕能引起些许共鸣,因为不仅人保部副部长张小建曾表示“明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而且社科院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也预测,“2008年底有10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2009年还将有592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严峻”。
前一篇:牛根生们应该如何做慈善
后一篇:经济适用房与其取消不如升级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