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占江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26日宣布,在香港百佳超市出售的某内地品牌新鲜鸡蛋中,验出超标88%%的三聚氰胺。专家指出,此事揭露家禽饲料极有可能混入三聚氰胺,令鸡蛋带有毒性。(10月27日《羊城晚报》)
这注定了会是一则让无数人不仅关注而且震惊、担忧的新闻。关注、震惊,无疑在于在刚刚经历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奶粉事件后,让无数企业与个人谈之色变的三聚氰胺污染,竟蔓延到了鸡蛋等非奶类食品中。
在此报道甫一出现的时候,民众所看到的消息和此前的奶粉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媒体上都没有点名,只以某某品牌代替。但庆幸的是,我们没有重蹈三鹿奶粉事件的覆辙,在消息爆出不久之后,相关的详细信息就及时出炉了,某品牌也被证实为大连生产的“佳之选”牌。而且,各地的相关部门已迅速行动起来,深入到各大超市之中检查本地是否有存有“毒鸡蛋”。
这一系列行为无疑让人有了些许安慰,但这些许的安慰却驱不走心头的担忧:为什么香港能检查出鸡蛋三聚氰胺超标,内地此前却没有相关的检查?这其中,到底是内地检测的技术水平没有香港方面完善,还是目前还没有进行三聚氰胺的安全检测?奶粉事件发生后,在有关部门及舆论的强力要求下,我国的奶粉行业开展了全面深入的三聚氰胺检测,并逐渐扩大到了液态奶、饼干以及奶糖等相关产品。遗憾的是,这些检测更多地还是停留在奶制品行业本身。像鸡蛋这样一些其他食品,三聚氰胺的检测并没有全面深入展开,以至于如今某内地品牌鸡蛋最终在香港检测出了三聚氰胺超标的问题,而此前在内地则是一个空白。
促进、实现与确保食品安全,确实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系统的工程,其中难免有一个需要社会各界不断努力的过程。为此,面对一些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社会各界确实应该有一个相对客观与理性的态度,而不能见风就是雨,逮着什么消息就盲目传播,无端扩大打击范围。但是,对于那些肩负食品安全生产责任的企业尤其是政府部门来说,则理应在相关问题出现之后举一反三,采取足够严格、周密与有针对性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小与排除类似的安全隐患,有效确保食品安全。
如今,既然香港方面已检测出内地生产的鸡蛋出现了三聚氰胺超标的问题,那么,有关部门一方面需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披露与公布公众最想知道的核心信息,有效防止各种谣言与传闻的无端扩散,避免像四川广元柑橘那样给整个鸡蛋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另一方面,则需要及时对鸡蛋及其他食品行业进行三聚氰胺的检测,及时将那些存在三聚氰胺污染的食品清除出市场。这不仅是对社会与民众负责的内在需要,也是保护那些合格的鸡蛋生产企业最好的办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