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子砚
据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已经联合制定房地产“救市”方案,并上交国务院,房地产宏观调控新政出台只待时机。
作为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公共政策调整,地产“救市”政策出台的传言在坊间引起广泛争论,实属正常。不管是传言也好,还是全国性房地产“救市”
政策出台只待时机也罢,笔者认为“救市”的核心价值追求在于让百姓得利。或者说,让民生获益应为“救市”的唯一归宿。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全国性房地产“救市”政策出台,才可能会让利益各方在前所未有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相互取暖”。否则,所谓的“救市”,只能沦为权力和资本携手出逃的一场游戏一场梦。
事实上,公众正是担心权力和资本携手出逃这一点,并因此而对于所谓的
“救市”表示了极度的反感、质疑姿态。这股民意流的形成,其实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源自多年来饱受高房价之苦的切身之痛。众所周知,近年来,房价之所以居高不下,与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也不无关系。在一些城市,房地产业对地方GDP的贡献率高的可达1/4到1/3。长期以来,房地产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暧昧关系,已是世人皆知。而现在,就在部分城市房价刚刚回落,民生百姓刚刚看到买得起房的曙光的关键时刻,这种“救市”乍一看上去,其实就是再一次断了老百姓的“念想”,如果操作不好“救市”就成为了“救房价”,成为与民生利益做对的“坏政策”。
因此,如果不能让民生获益,那么所谓的“救市”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民意基础,失去了作为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也失去了权力和资本的一个最重要、最广泛、长期以来最被忽略的利益共同体,或者说应对经济萧条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盟友”。换句话说,“救市”方案让百姓获利越大,救市就越可能有效,反之,如果救市仅仅是站在开发商和房地产业自身的立场和利益上做文章,依然幻想通过所谓“救市”手段继续维护资本的高利润和房地产暴利,而不是以“让利”、互利的低姿态,让利于民,降低房价,让老百姓买得起房,那么再完美的“救市”方案,也实现不了整个行业萧条期的自救。(相关报道见A3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