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压垮董玉飞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8-10-09 14:42:39)
标签:

杂谈

  10月3日,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在暂住地自杀身亡。董玉飞是北川灾后首例轻生的政府官员,坊间揣测其因在地震中痛失爱子和众多亲人难以自拔,悲伤过度自杀。也有人推测其因工作压力太大而自杀。

    一些同事回忆说,董玉飞很幽默,以前经常爱讲笑话,但大地震后,这些都改变了。据说,董

玉飞的遗书里称“工作压力太大”、“实在是想好好休息”。显然,地震给他带来的心理创伤和忙于灾后重建而没有进行及时心理干预才是自杀悲剧的最可能的原因。

    但不论什么原因,一个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首先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对于灾区群众来说,地震带给他们心灵上的创伤,要远远大于地震对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影响。灾区经济损失,可以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以及国家丰裕的公共财力等迅速重建;但灾区群众的心理创伤,却无法一蹴而就。更在于这种心理创伤潜伏在灾区群众心中最柔软之处,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干预,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生命是人最宝贵的“1”,而家园、财富等都是“1”后面的“0”,如果没有“1”,后面“0”都失去了意义。灾区的秩序重建,是在恢复“1”后面的无数个“0”;灾区群众的“心理重建”,则是恢复和保证无数“0”之前的“1”。

    汶川大地震带给灾区群众的巨大经济损失,可以通过“家园重建”及时得到解决,但灾区群众的“心理重建”如何解决,已经是一个大问题。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在暂住地自杀身亡的悲剧告诉我们:一、在地震发生五个月之后,地震带给灾区群众的心理创伤的严重后果开始显现;二、相比灾区群众“家园重建”,灾区群众的“心理重建”才是一个大工程。(相关报道见A24版) 王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