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俊生
10月5日,就在中国A股市场经过了国庆假期后重新开市的前一天,中国证监会宣布,将于近期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在近期市场上有关救市的呼声中,推出融资融券业务被当作救市的一个良招,经常被人提起。尽管从10月6日的市场表现来看,这一措施尚未收到理想的
效果,A股市场依然一片惨绿,但管理部门响应市场呼声积极救市的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一种杠杆交易,投资者可以通过融资融券增加自己的交易量,从而提升整个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因此,它在目前市场极度低迷的情况下,被作为救市手段而请到前台,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我们过度迷信它对市场活跃所能起到的作用,而忽视了它严重的负面作用,在监管上留下漏洞,就很有可能出现一系列危及市场发展的问题。因此,在我们对融资融券满怀期待的当下,有必要对这一市场交易手段确立一个清醒的认识。
中国股市的发展历史虽然还不长,但是融资融券并不是新鲜事物,它其实就是在市场建立初期曾经泛滥一时的信用交易,换一个更直白的说法就是透支交易。但是,由于市场建立初期证券公司的自我约束能力普遍不强,金融监管的能力也比较低,导致这种融资融券成了少部分机构和大户的专有工具,催生了市场泡沫的泛滥和投机风潮的兴盛,众多的机构与大户,由于深陷于缺少严格监管的融资融券之中不能自拔,导致最后因证券公司的强制平仓而葬送在这个“魔洞”之中。大量信用交易的“爆仓”,其直接的后果便是市场的动荡不安。当时的市场管理部门为了解决融资融券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曾经煞费苦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扼制住了这股狂潮。
当然,有一点我们相信,目前管理部门推出的融资融券业务,不可能是以往信用交易的简单复制。从证监会发言人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有关融资融券的细则还没有出台,但管理部门已经在业务资质、保证金比例等多个层面确立了规范的思路。比如,按照目前的说法,并不是每一个投资者都有资格融资融券,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无疑是对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融资融券有可能成为机构和少数大户的专利。中国股市本来就有严重的庄家操纵现象,融资融券业务向一部分市场力量倾斜以后,这部分力量就有了更强势的市场地位,操纵股价将更为便利,从而导致中小投资者在市场上的话语权进一步旁落,乃至完全丧失。这种格局一旦形成,市场的公平性也就荡然无存了。
融资融券作为一种交易手段,如果运用得好,确实能够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有利于市场交易的活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收到救市的效果。但是,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制定严格的监管措施,让其负面作用能够压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里。从目前来说,管理部门不妨先制订切实可行的监管措施,在此基础上再试点推出融资融券业务,应该是一种更为稳妥的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