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诗成
美国救市,中国救奶。农业部消息称: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区市出台了稳定奶业生产扶持政策,各地已派出15.2万人次对18803个奶站进行了监督检查(昨日《人民日报》)。国家质检总局也发布公告,称第六次液态奶抽检609个批次样品均未检出三聚氰胺(昨日《华商报》);与此同时,商务部门也没闲
着,积极出台措施促进市场回暖,光是陕西省商务厅就在国庆节前后连续发出多份“救市”通知,对奶粉的上架促销等作出周密部署,希望恢复消费者信心。种种迹象表明,这波由三鹿引爆的奶业危机似乎开始进入市场重建阶段。
但是,要做到真救市而不是假救市,刮骨疗毒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需要调动各个环节的力量,参与到市场与信心的重建当中。需要冷静地看到:扶持政策需要对症下药,它是由短期与长期两部分策略共同担当的。短期策略可称为“猛药”——— 包括严查整顿奶市;包括补贴奶农,避免产业链条断裂;甚至也包括如何促销、下架等直接的市场行为。但有一点得明白:“猛药”只管一时,却终归治标不治本。
我们常说,在哪里跌倒的,就要在哪里爬起来。奶企倒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民众对其丧失了信心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不是市场促销做得不好,也不是总有不法分子老想着牟取暴利,而是由政府的市场监管、社会的常态监督、法律的常规作为等一系列的“防火墙”,总是让不法企业有大量的空子可钻,却让亿万民众找不到安全感与信赖感,最终任由骨牌连环倒塌,引爆全面的危机。所以,要恢复市场的信心,重要的是,要建筑起让大家能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的机制性“防火墙”。
措施可以是多面的,但我们期待出现的“应然”状态就是:媒体是亢奋而无惧的,每出一个造假制劣的企业,就可以毫无阻力地将其曝光于阳光之下,接受舆论的审判,而不必被经济保护主义所掣肘;执法监督者是谨小慎微的,稍有纵容或失职,便会被严厉问责,丢官丢帽丢工作,而不是在舆论汹汹之下仍能试图将责任高高挂起;地方政府是如坐针毡的,隐瞒与庇护的事儿想都不敢想,除了公开发布信息与履行监管责任,再无其他奢望,而不是在丑行曝光之时还试图死赖着恋栈;司法机关是大有作为的,一旦出现此等事故“天价索赔案”将层出不穷,而不是一句“免费诊治”之后便再无司法下文;生产企业是想不流淌道德血液都不行的,纵容违法的代价要高过非法获利的千倍百倍,不说倾家荡产,起码也是濒临破产……
比起实施短期目标的立竿见影,实施长期目标显得困难重重,但却是我们不看后果地闷头发展了30年之后,必须承受的沉重转身——— 不仅仅是为了奶品。今天,我们看到为了一个三聚氰胺,相关部门 “倾巢而出”,向奶企派驻了大量的监督员,这自然好,但特事特办的“运动式风暴”,能一直持续吗?而其他食品药品的监管又该如何呢?
拯救偌大中国市场的消费信心,绝非朝夕可就。甚至可以说,你拿出多少刮骨疗毒的勇气,民众就会回报多少对消费品的信心;你只能做到临时性的补救与补贴,就无法奢望民众回报你所有的热情。因而,除了有人下短期猛药之外,更需要有部门站在全局高度,祭出一味治本化淤、利于长远的“调养药”,它虽然不能立竿见影,却能调养每一个监管的体系与环节,让每一个慵懒、变态的细胞变得正常起来。
多管齐下,各司“短长”,才能期待从根本上铲除病灶土壤,从根源上重塑国民的消费信心。现在的关键是:短期的事,相对好做,也不缺人去做,但那些“长期的事儿”,又由谁来布局破题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