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滞销,政府部门该做什么?
(2008-09-01 13:04:44)
标签:
杂谈 |
|
■司振龙 近日,在番茄销售市场疲软的情况下,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委办公室和区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红头文件,要求辖区各单位干部职工每人购买100斤番茄。此举在当地引发了争议。(8月31日《新京报》) 针对这次由红头文件保障着的另类“番茄品尝活动”,得解燃眉之急的农户自 须知,市场经济有一个人所共知的招牌:“找市场,不要找市长”。近年来,使各级政府部门从直接干预经济的活动中退出来,实现其职能担当的服务性转变,做好监督监管的“裁判员”而非“运动员”,更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常识。白云区政府的举措却无疑是与之格格不入的。 一则它不仅直接干预了经济活动,并且俨然是以某种近乎愚蠢的方式进行的,贵阳市政府明明是号召“推动番茄外销”,它却反其道而为之,来了个行政命令式的“内部摊派”,这必然将进一步加剧当地番茄市场的需求饱和度,与解决番茄滞销的目标南辕北辙,即便强行要相关人员“品尝”100斤摊派下去了一部分,剩下的却亦足以“撑死”当地市场。二则与热衷于行政干预经济同时,它则进一步偏离了政府部门的服务性角色定位,从而致使相关职能蹈空,其自身的懒政反倒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消极力量,是为与行政乱作为、假作为同根相连、互为表里实质上的严重不作为。 诚然,令人实在想不明白的是,既然当地市场严重滞胀,外销或许亦非常疲软,这表明了当地番茄生产能力严重富余,为什么当地政府部门不曾想到化被动富余为资源优势,利用自身资源引导发展相关产业呢?显然,将滞销的番茄加工成为番茄酱等制成品,不仅可以解决眼下滞销,亦可以加大产业利润,提升当地的经济运行水平,这些原本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欠缺的只是遵从经济规律的一个政府作为因素。
事实上,假如相关政府部门早先就能稍有一点合理作为的话,即便不能成就上述理想化功劳,但也绝不至于做出一本行政乱象糊涂账。试问,一个区,居然“番茄种植规模达2万亩,产量近6万吨”,在其背后,市场经济自发性弊端牵引着滞销危机呼之欲出的时候,相关政府部门又在哪里“没事偷着乐”呢?在此意义上而言,白云区政府摊销番茄的举措,与其说是保护了农户利益的正义之举,不如说是以其乱作为为其自身诸多不作为寻觅 一言以蔽之,如果说玩不转番茄滞销,让我们看到的是相关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监管者,却压根自身就不是合格经济人,令人极为忧心的,倘若它也不惮于挟公益之名去玩公众:一纸令下,分而食之,我们也就只有哭笑不得的份了,准备全年吃番茄大餐吧。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