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牌与招牌动作
(2008-08-02 14:13:41)
■ 叶志军
首先允许我用诗人的语言解释什么是招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如果把通行证和墓志铭替换成“招牌”。这话恐怕就失去了诗的神性,而回到了世俗的凡间。至于招牌动作,请看大屏幕上,芙蓉姐姐扭成的那个大大的“S”。
和马云有没有资格被视为杭州未来中央商务区的招牌比起来,也许更应该先回答的问题是,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马云现象”能否被复制,是否能可持续地延续,才是衡量一个地域是否具有创新机制的招牌。否则,与其说“马云是当代独立奋斗的典范,有正面引导的力量”,毋宁说是向资本表达敬畏。
“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一向被认为是官方发布统计数据的招牌。但在7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2964元”,又让我们见识了熟悉的“平均工资”般的招牌动作。就此,兄弟我不禁想问上一句:你们到底是来树招牌的还是来砸招牌的?
一般说来,公信力是一个公共部门最好和最亮的金字招牌。而这种招牌的向心力,是建立在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之上的。所谓“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那种朝三暮四甚至自相矛盾的做法,只能使招牌的信誉度降低,甚至令人对政策出发点的良好初衷产生疑惑。
和
“杭州市长聘用信访联络员遭四平副市长发文炮轰”相比,南京小吃今后的饮食方式走向引来更多的关注。对于街头小吃“占道经营、小区环境差、车辆乱停乱放”的招牌,南京市要求市民练就“早午快餐、摊群(点)杜绝坐吃”的招牌动作。众所周知,如果一个公共政策不把“以人为本”作为首要原则,那它只会成为政绩作秀的招牌动作。
招牌动作如果做得好,就会成为招牌的另一张面孔,从而和招牌一起相得益彰;但是一味地为招牌而动作,就不免落入到东施效颦的泥沼而无法自拔。就像八卦图本是道教的招牌,一旦它躺在国土局的大门前就显得有些滑稽一样,VIP病房成了公立医院的招牌,同样也会显得不伦不类。
既然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招牌,那么一个时代的招牌就会成为民众视点的风向标,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招牌来厘清社会的脉动。比如我们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完全有理由作为中华悠久文化的招牌。而新“四大发明”的称谓究竟能在哪个层面上改变历史?是不是又一个惹眼的招牌动作?假如一个社会把教师的奉献置换为“代课老师日薪1斤玉米”,而“拿着口袋讨学费”成为一个本该受人尊敬职业者的招牌动作,谁来和我们一起感到羞愧?
当然,不是每个招牌都能轻易读懂的,因为它有时考的并不只是对社会风土的熟谙。男厕画“香蕉”,女厕描“寿桃”,见过奇怪的,没见过这么奇怪的。真是“满眼水果图,一群内急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谶”。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