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虚补的“心灵鸡汤”
(2008-07-14 14:03:26)
标签:
杂谈 |
湖北女孩张孟苏今年高考考了445分(文科),国内只能上个独立学院。然而,高考结束后在一个招生咨询会现场的助人举动,为她赢得被新加坡一所大学录取的机会。据悉,她素质全面,深受各方好评。
举手之劳,帮个小忙,获得赏识,成功录取,高额奖学金……于是,“丑小鸭”变成“白
说它“虚补”,既是指它的营养价值不大,更是指它几乎不可复制。毕竟,这种幸运事件的概率非常小,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可以忽略。事实上,透过这碗“心灵鸡汤”的美味,我们需要真正严肃地思考,努力剖析隐藏其后的种种真问题。
其一,张孟苏在招生咨询现场助人为乐,为什么国内大学的老师视若无睹呢?这就涉及到大学体制和办学理念等复杂问题了。国内大学长久以来患有“体制僵化病”,一直习惯于“唯分数是举”的思维定势,老师看待学生缺乏多元而立体的视角,才会对张孟苏的“举手之善”视而不见。
其二,新加坡老师录取张孟苏,主要是因为她的助人为乐吗?基于道德理想,我们希望如此;基于理性逻辑,我们却只能否定。透过新闻,“助人为乐”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二等奖、全国网络英语综合技能三等奖、全省书信作文大赛一等奖、英语口语三级”等体现出的综合素质,才是张孟苏得以录取的真正原因。实际上,国外大学跟国内大学一样重视考试分数,只不过他们的考试内容更能体现综合素质。
其三,张孟苏式的录取模式,可以用制度固化推广吗?答案十分遗憾,基本没有可能。最根本的障碍在于,“助人为乐”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难以进行精确的衡量和比较。道德品质一旦被制度固化,必然会引向实用主义牢笼,“伪道德”作弊将大行其道,只能制造一片混乱,且无助于社会道德水平提升。中国有过真实的历史实践,其结果是“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如上种种,“助人获录取”只能视为一种特例,并不具备推广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无法真正给人以帮助和提升。由此及彼,当实用主义已经泛滥成灾,我们其实难以借助道德的力量救治,根本不能指望一碗又一碗“心灵鸡汤”。相反,我们必须反思实用主义的制度基石,以实用主义的态度矫正实用主义,借助制度基石重塑道德领域,而不是沿着相反的逻辑。若非如此,我们深陷各种“心灵鸡汤”,只会成为一只尴尬的“落汤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