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可乐”?你可拉倒吧

(2008-07-12 13:56:49)
标签:

杂谈

 ■ 吴盟初

  豆汁、焦圈、卤煮、炒肝……流传数百年的老北京小吃在二OO八年遭遇了现代奥林匹克。目前,工作人员正在加紧翻译各种小吃的英文名称。比如豆汁,有可能被翻译成“北京可乐”。(7月10日中国新闻网)

  奥运会是个大派对,中国人又好客,我们总是希望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客人。当

然也不否认,热情友好的背后多少带有一点商业上的盘算。譬如将“豆汁”翻译成“北京可乐”,就是一个直观的注脚,潜台词是:您尝尝,好吃不妨多尝尝。

  在商言商,无可厚非。但窃以为,“北京可乐”并不是一个好的推销手段。这当然不是指它与“豆汁”的本意相距十万八千里,而是指它在文化上的自我矮化。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商业交往和竞争,某种意义可以说就是文化上的碰撞和交融。对于绝大多数吃惯牛肉面包喝惯牛奶的外国游客而言,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接受中国的传统小吃并不现实,但让他们品尝到包含在传统小吃中的文化、历史和不一样的风情,是可以做到的。

  在这一点上,我们有误入歧途的倾向。“北京可乐”隐喻了特色上的自我消解,剩下的只有低级的迎合、取悦。文化上的不自信必然导致商业的不成熟,也许奥运会后,我们能暗自偷笑赚得不少,而全没想到更广阔的空间已经关闭。

  没有一种商业文化是靠低身俯就别人而取得成功。当麦当劳、肯德基大举进军中国时,很少有人会想到,最早吸引人走进麦当劳的,是因为那里有洁白柔软的面巾纸。他们靠的不是讨好取巧,也不是迁就附和,而是靠先进的理念,细致入微的服务,高明的创意。有了这一切,足以让他们傲视那长长的等候的人群。

  不能想象把汉堡翻译成“美国包子”会怎样,我们又何尝能够想象把豆汁翻译成“北京可乐”?但愿,这不会成为翻译史上的一次乌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