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北大们也能拍出45万
(2008-07-02 15:02:55)
标签:
杂谈 |
■
北京文科第一名丁艺莎已正式确认选择香港大学,并将获得45万港元的最高奖学金。虽然理科第一名胡梦萦还在考虑当中,但港大表示将录取她并承诺提供同等额度的奖学金。(7月1日《北京晨报》)
很遗憾,在和清华、北大争夺第一名的遭遇战中,香港同胞又分得了一杯羹。考虑到他们人
也许是为了平息内地高校的愤怒,在“为什么选择香港的大学”的问题上,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陈霜叶博士小心翼翼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类选择学术性专业的学生,他们认为香港学术资源比内地更国际化,他们希望香港成为自己进一步去英美国家读书的跳板;另一类是选择会计、金融专业的学生,他们认为,这些专业在香港学一定比内地要好。
由此看来,他们是冲学问去的,而不是奔金钱去的,北大们该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是转念一想,不对啊,我们都“著名”这么些年了,论文数和教授数都是当仁不让,凭什么他们还身在曹营心在汉?
为了佐证这种猜测,可以用日前出台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调整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生活费标准的通知》来作为论据:(生活费标准)本科生和汉语进修生每人每月人民币1400元,硕士研究生和普通进修生每人每月人民币1700元,博士研究生和高级进修生每人每月人民币2000元。
CPI上涨对谁都有影响不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一点也没错。在香港和内地的大学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留学生实行“最惠”待遇的时候,一个问题就开始显露出来:对于那些绝对多数高校生来说,谁又来保证他们的“国民待遇”?
尽管此前教育部宣称“5年内不涨学费”,但是对于公布大学生培养成本仍是讳莫如深。而有数据表明近10年间,中国高校学费涨幅是居民收入增长的10倍,绝对值则猛涨约20倍。而相对于“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社会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现象。
在《鲁豫有约》的一档节目中,主持人鲁豫对一位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说:培养艰苦朴素、自立自强的精神是可贵的,但一个学生总要为他的衣食奔波,总归不是一件好事。另一个鲜活的例子是,由于没有按时还上助学贷款,而被学校以“不发毕业证件”、“不准参加考试”、“欠费学生名单曝光”等方式进行惩戒的事情时有曝光;被列入银行“黑名单”而不得不对簿公堂的也屡见不鲜。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