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6月17日贵州媒体以
没看到两个县的汇报材料,我甚至怀疑,是不是两个县都跑到网上copy下来同一个版本,然后应付了事。被揪出来了,干脆牺牲一个,成了“你抄袭他”———也算挽回点面子吧。
其实,这应该不算是新闻了。现在一些机关干部,都在热衷于轰轰烈烈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各级各类各时间段的检查实在是太多了,一些部门和机关能应付得过来吗?甭说你迎检者有三头六臂,就是你有让人目眩的分身术,我看面对一拨接一拨的检查团的到来,也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再说,邻县推出的汇报材料也并非什么高科技、高智慧思维运动下的产品,拿过来照葫芦画样有何不可?这不也是本着效率优先法则吗?
所以类似这种官场“公文抄袭”现象的迭现,我觉得一点不奇怪,也不陌生。现在的各类文书汇报材料,似乎越来越有考究和统一的迹象,都像是一种格式化的工艺流程下的产品。机关秘书不按那种格式行笔,便有被上面狠狠地扔回来重写的危险。如果再在你不格式化的材料上签上一句“不认真,在应付”的批语,那你将吃不了兜着走,估计最后结局更为难堪,说不定比定性为抄袭邻县汇报材料的性质还要严重,因为那将面临着检查和考核不过关的命运。
君不见,现在许多官员站在亮光闪闪的高台上,所作的激情飞越的演讲和报告,哪一篇是他们自己夜半三更、独守孤灯创作而成的呢?几乎全是身边那名帮自己拎皮包、开车门的秘书东拼西凑而成的。正所谓“天下材料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显然,扎根于这种“一大抄”的公文生态中,修文县未必能够独善其身,但肯定算不上“会抄”,而且修文县的“抄行”完全是公文写作的冰山一角,只是它运气欠佳被媒体意外曝光罢了,那些依然在大抄特抄的公文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那些离开秘书说话结巴、四肢僵硬的懒官来说,写一纸汇报材料的确有如牵牛爬皂角树,这是一件让他们非常痛苦的差事;同样一些基层机关,在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汇报公文时,往往会忙得手脚无措,这便使一些秘书被逼急了而“顺手牵羊”,将邻县的“作品”窃为己有。所以,修文县爆出的这起公文抄袭事件,不仅是源于存续已久的官场文山会海之风的影响,更是各种流于形式主义的检查之害。(相关报道见B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