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 毕诗成
抬头望盘,飞流直下2800点;低头看地,何时见底不得见。趟过“九阴真经”,中国股市跌入了史无前例的“十连阴”:九成股民被套,钞票与美梦一同化为流水;巨额市值蒸发,14万亿在8个月的“熊风”中灰飞烟灭。叹息、焦虑、无奈、迷茫……悲观情绪笼罩着今日股市,在最被看好的“红六月”,我们迎来的却是一场切切实实的股市大灾。
股市有波动是正常的,但如此疯狂的波动,却不可容忍。管理层说,要防止股市大起大落。现在,沪指跌去了55%,九成的投资者在亏损,大量上市新股跌破发行价,这不是“大落”是什么?于此时刻,还讨论劳什子的“政府该不该救市”,无异于隔岸观火扯闲淡,当下首要的任务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果断救市!以鲜明的姿态,中止非理性情绪的蔓延;以有效的手段,阻遏投资者信心的垮塌;以看得见、落得实的调控措施,让躁动的市场趋向于稳定。
哀,莫大于心死。压在地震废墟下的人,支撑生命延续的信念,是他们坚信,有可亲可敬的解放军正疾奔而来,为他们抬开压在身上的石板;被套在股市里无法挣脱的“灾民”,可以为他们抬开巨石、露出阳光的“救援人员”在哪里?
与成熟股市相比,中国股市一开始就因政策而生,也一定会在相当长时期内伴政策而行,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所以,股市管理必须带有前瞻性的有效监管,并且尽量提高调控艺术,于无形之处化解“熊迹”,不能等到股灾爆发的时候,才尴尬地“关注”。
伤痛的人不会忘记,当上证指数跌至3000点时,相关部门曾出台一系列措施救市,然而,短暂反弹后,市场迅速又陷入了更深的下跌通道中。何以如此?降低印花税,用管理层对股市冷热姿态来实现利好;限制大小非减持由于没有一步到位,反倒引起了从大小非股东到普通股民的惶恐———
救市政策过多停留在象征意义上,而在实质性救助上屡屡乏力,焉能不导致如此恶果?
网上有调查显示,近60%的投资者认为,此前救市不成功的原因是,有关政府部门政策相互矛盾,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另有26%的投资者认为,原因在于救市措施不到位或相关措施出台太晚。可见,救市指挥不力,政出多门,方向不明,目标单一,过多脱离资本市场发展的规律,是现在资本市场“大落”的重要原因。
灾情就是动员令———
阻止资本市场恶性循环,避免信心崩溃弥漫市场,已经刻不容缓。抗震救灾的阶段性成果取决于坚定的指挥、明确的目标、勇敢的担当、果断的举措;股市救灾的阶段性成果,同样需要这些基本的救灾品质!
可以看到,不管是近日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提出的“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还是央行的《2008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管理高层已经对股市的非理性波动非常重视,但怎么打好组合拳,又靠什么力量来推动落实相关政策,是必须统一规划的。不能再满足于头疼了医头,脚疼了医脚,葫芦起来摁葫芦,瓢起来摁下瓢。同时,要尽快付诸行动,不能老是“关注”“关注”,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挽救现在的股灾,并非只是一时之需———
我们需要针对性极强的应急之策,同样需要通过经验总结、制度建设,通过对于股改政策的反思,对股市进行根本上的变革。
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17日发表文章称,中国股市完全可以实现稳定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基本面总体看好的情况下,股市行情却大幅下跌,这明显有悖于“晴雨表”原理。完全可以稳健的股市,出现如此大的波动,必然要引起我们从制度层面、宏观政策层面的反思。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局势下维持股市的长治久安,光靠现有的管理格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经济学家郎咸平日前撰文称,中国持续一年多的股改,基本是失败的。在对撒切尔时代英国的一次股改进行分析之后,郎咸平总结,人家股改成功了而我们没有成功,是因为人家
“只有经营得好的国有企业才可以股改,经营坏的公司不可以股改;当发现股改后的公司侵犯到中小股民利益的时候,就会行使这一权力推翻股改”,但我们却是“不论业绩好坏的公司都能股改,增加了市场负担,而管理层在股改后退出了,中小投资者再也找不到保护自己的力量”。
“股改失败”的结论也许不好妄下,但我们不妨求同存异,搁置“定性”争议,从郎咸平提出的问题入眼,从尊重所有普通股民(尤其是中小股民权益)和尊重优质公司权益为反思原点,梳理资本市场上违法违规有漏洞的环节,做好“股市灾后重建”工作。这当然不是朝夕之间可以解决的,但重要的是要拿出优化资本市场制度的诚意与决心,唯有如此,才能重建股民的信心家园———
有了信心,才有我们股灾之后重建股市的逻辑起点。(相关报道见A5-A7版)
抬头望盘,飞流直下2800点;低头看地,何时见底不得见。趟过“九阴真经”,中国股市跌入了史无前例的“十连阴”:九成股民被套,钞票与美梦一同化为流水;巨额市值蒸发,14万亿在8个月的“熊风”中灰飞烟灭。叹息、焦虑、无奈、迷茫……悲观情绪笼罩着今日股市,在最被看好的“红六月”,我们迎来的却是一场切切实实的股市大灾。
前一篇:坚强的孩子 让人肃然起敬
后一篇:省长骑车上班何以鲜见喝彩